工作人员正在抽查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行踪。京华时报记者欧阳晓菲摄
如何让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矫正时,既能感受帮教关怀,又降低脱管失控风险。对此,江西省司法厅运用大数据技术,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容量达到47万多人的特殊人群数据中心。2010年以来,江西省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始终保持在0.08%以内,大大低于全国0.2%的平均水平。 京华时报记者王晓飞 记者近日在南昌市司法局指挥中心,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抽查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行踪。 “这是社区服刑人员张某现在的位置,他在南昌某区域已经连续活动了3天,atv,还曾经去ATM机取过钱。”工作人员盯着屏幕说道。随后,工作人员通过社区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将电脑画面切换到了张某所在附近的监控探头。经过比对,确信定位记录内就是张某本人。 “过去服刑人员回到社区后由其定期汇报情况,监管难度大,难以弄清真正行踪。”南昌市司法局局长涂慧玲告诉记者,此外社区服刑人员本身就难融入社会,如果监管人员过多介入,会起到相反作用,将其推向孤立,甚至出现再犯罪的风险。“现在通过手机定位,监管人员只需坐在办公桌前,就能掌握社区服刑人员行踪。” 超出规定范围就报警 按照要求,社区服刑人员的定位装置要随身携带,并保证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随时保持与司法所的联通。江西省司法厅信息中心主任熊志明说,一旦出现社区服刑人员擅自离开规定的区域、人机分离、关机等异常情况时,信息管理平台会自动报警和备案。 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一定区域内,超出要及时报告。社区服刑人员超越或是进入了不该进入的区域,atv直播,经过一段距离的缓冲区后,信息平台便会自动报警,提醒监管人员注意监控某个社区服刑人员的动向。 有效帮扶刑释人员 除了全天候立体监控外,信息管理平台也通过大数据有效帮扶刑释人员。 据介绍,平台将公安的逮捕信息、检察院的起诉信息、法院的审判信息、监狱的教育改造信息、社区矫正信息、回归社会后的安置帮教等数据全部打通。“多个职能部门信息共享。” 江西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魏淑燕介绍,以前服刑人员出狱后往往就没了生计,尽管他们在服刑期间会学习一些生存技能,但由于长期与社会脱节等多种因素,仅有一张释放证明,无人管、无人问,最终还是有不少刑释人员为了生计重新走向犯罪的道路。“但其实国家对他们再就业、创业是有一定扶持政策的。” 为此,江西省司法厅结合大数据信息平台,联合多家职能部门,将被动地等刑满释放人员上门办理手续,变成主动服务。魏淑燕介绍,刑满释放人员接送工作还有相对问责机制,如果不去监狱接人,或者没有帮助其办理安置帮教手续等,相关司法行政工作人员都将被问责。 起底“潜在”通缉犯 信息管理平台不仅能管人,还能抓人。曾横跨六省份持枪抢劫、作案10起,杀害13人在逃犯成某某,在躲避追逃的过程中流窜到了江西。他原以为只要进到监狱,高墙隔断,就能躲过抓捕,逃避惩罚。但没想到的是,江西司法行政机关的特殊人群大数据平台此时已经建成,并实现了多部门的网络互连、数据共享。 据监狱民警介绍,“所有的关键数据一比对,我们的平台就发出了异常指令,我们就觉得这个犯人肯定有问题。”监狱立即锁定了这个犯人的全部个人数据,直接发送到公安追逃人员数据库。就这样,身负13条人命,逃亡10年的公安部A级通缉犯成某某在江西特殊人群大数据面前现出了原形。 熊志明说:“对特殊人群的严格管理,就是保障社会的和谐平安,大数据就相当于织就了一张管控特殊人群的天罗地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