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制图/许英剑
4月20日,成都80后饲养员梅燕,从业八年的她,先后喂养过50多只大熊猫,为照顾熊猫操碎了心。图/视觉中国
新京报讯 (记者信娜)大熊猫不再濒危?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9月5日,国家林业局回应称,大熊猫仍为濒危物种,需加大保护力度。其指出,IUCN发布的降级消息,是根据相关数据和技术指标,直播,从理论做出的判断。 大熊猫由“濒危”降至“易危” IUCN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将至易危,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关注。为何降级?IUCN相关专家曾回应,大熊猫野生种群缓慢恢复,且也得益于对偷猎的打击和栖息地恢复。 据介绍,该组织会定期发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作为衡量全球主要物种生存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的清单。其将物种濒危等级由高到低分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7个级别。 记者从该组织官网了解到,其会根据一定指标,从而判断物种是否濒危,如种群成熟个体数量、分布区及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等。 与大熊猫相类似,藏羚羊的濒危等级也被降级。IUCN决定将其从濒危降为近危,降级程度甚至大过大熊猫。 国家林业局称大熊猫仍为濒危物种 大熊猫濒危性被降级,四川省林业厅对此曾回应,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当前和过去大熊猫保护工作的肯定,并表明“降级”跟圈养种群增长没有任何关系。 但降级并非代表保护力度的下降。国家林业局9月5日表示,大熊猫仍为濒危物种,仍需加大保护力度。 其相关负责人解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将大熊猫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是根据相关数据和技术指标,从理论上做出的判断。国家林业局作为大熊猫保护管理部门,着眼于实际工作情况和保护形势,认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 焦点1 大熊猫此番“降级”有何影响? 对保护措施和重视程度影响有限 此次IUCN对大熊猫濒危等级进行降级,采访中,多位专家均表示这说明过去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效果。 中国环境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从“濒危”变为“易危”,说明大熊猫的保护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徐海根介绍,等级下降主要参考指标为种群数量及分布范围。李俊生说,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栖息地面积有所提升。 根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数据,2015年年初公布的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2003年的1596只增加到2013年的1864只,增长了16.8%;圈养种群数量从164只增加到375只。 对于该组织的评级效力,atv直播,李俊生介绍,IUCN为半官方的国际组织,包括多个成员。作为政府在科研和管理上保护野生动物的参考指标,“评级下降对保护措施和重视程度影响有限”。 焦点2 大熊猫保护是否会发生变化? 我国大熊猫保护将继续加强 徐海根认为,大熊猫评级变化,保护措施不会有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仍会保留现有的保护机构及自然保护区。但他猜测,如果濒危性下降,保护经费投入可能会有所减少,会把资源更多关注在其他濒危物种上。 9月5日,国家林业局明确回应,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仍受到多种因素威胁,并将栖息地碎片化作为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其表示,部分局域种群仍面临生存危险。 据了解,大熊猫仅分布于川、陕、甘三省的狭窄地区,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其中,具有高度灭绝风险的局域种群有18个,个体数量小于10只。 此外,大熊猫局域种群基因交流受阻、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管理能力仍不足等方面也在制约大熊猫保护。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解释,以气候变化为例,根据IUCN的消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80年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有三分之一可能会消失,将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