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号称“花城”,城中到处种着观赏植物,居民也喜欢伺弄花草,只有蚊媒控制队的队员是例外。在他们眼中,“鸟语花香”的环境,最容易隐藏各种各样孳生蚊虫的水体。广州市荔湾区就特别多这样美丽的“蚊子窝”。成蚊密度高,灭蚊难度大,是荔湾区灭蚊工作的一大特点。蚊媒控制队的工作也因此变得特别繁重,体力不好,干不了这个活。 “一台轻型机器重37斤,重型机器重50斤,夏天背着这样的机器在广州走上一整天,还要戴上防毒面具,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荔湾区一名蚊媒控制队队员告诉新快报记者。他说,队员们的工作不仅让人身体累,心理负担也挺重。“虽然灭蚊液对人体无害,但是长年累月地接触,心理没有阴影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首先得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多喝蜜糖水,让身体加快排放有毒物质”。 “这瓶敌敌畏要加上瓶盖。”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增城区荔城街环翠社区,时近中午,大雨刚停,蚊媒控制队队员赖光耀正和同事们配备灭蚊药水。今年三十出头的赖光耀是增城本地人,在当地一家保洁公司从事灭蚊工作近两年,这家公司承接了周边6个社区的灭蚊工作,赖光耀和同事每天要完成一个社区的灭蚊工作。 新快报记者看到,在配备完药水后,身穿藏蓝色工作服的赖光耀和同事们,分别背起近60斤的低容量喷雾机、手持30多斤的烟雾套机走进社区,开始寻找“蚊子窝”。阴暗潮湿的小巷、下水道、灌木丛等,都是赖光耀等人的目标。 “雨后温度降低,烟雾不易挥散,这时候用烟雾套机灭蚊的效果最好。”赖光耀所在保洁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林伟强如是说。 “把铁撬拿过来。”在环翠社区,一名蚊媒控制队队员打开沙井盖,另一名队员立即将烟雾套机的喷头对准下水道。伴随着强烈的轰鸣声,机器开始启动,浓浓的白色烟雾瞬间升腾,刺激性气味弥漫整条街道。为了居民的安全,队员们还站在街道两头,提醒过往车辆和街坊。 一边防蚊灭蚊一边说服街坊配合 “快点搞完走人,我受不了这气味。”不要以为赖光耀和同事们辛苦工作就能得到居民的赞扬和欢迎,事实上,他们常常听到的是街坊们“抵制”的声音。 家住增城区荔城街环翠社区的何伯告诉新快报记者,灭蚊队每周都会来,刚开始时,他对于灭蚊操作产生的气味和噪音感到受不了,但后来慢慢理解他们,因为毕竟社区里的蚊子少了很多。 “你们怎么又来了啊。”此前,一支蚊媒控制队在越秀区东风路某大型楼盘附近检查公共绿化带时发现蚊子不少,于是在近日前来灭蚊,却遭到居民们的质疑。“我老婆怀孕了,请离我家楼下远点。”在广州各个区,类似一幕每天都在上演。 一名蚊媒控制队队员告诉新快报记者,“感觉自己生活在夹缝中,一方面需要想尽办法控制蚊媒增长,另一方面还要耐心说服附近街坊配合工作,非常不容易”,不过好在“很多人了解情况后就慢慢接受和理解了”。 “招灭蚊队员比招协管员难得多”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广州大部分街道的蚊媒控制队队员人数为8至10人,他们每个月的收入在3000元至3500元之间。由于防蚊灭蚊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因此不是什么“吃香”的工作。广州各区的蚊媒控制队都面临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年轻人不肯参与。 “有时招一名蚊媒控制队队员,比招一名协管员难多了。”荔湾区一名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社会对于蚊媒控制队队员的需求很大,“每条街的范围那么大,而只要有一处地方积水,三四天时间就会滋生很多蚊虫,控制队队员就算每天走上街头灭蚊也不忙不过来”。 需求大,供应却很小。上述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荔湾区目前有130名蚊媒控制队队员或消毒员,其中30岁以下的只有1人,30岁至39岁的不足10人,绝大多数年龄为40岁以上,甚至还有“50后”。该区部分街道消毒站由于无法招到消毒员,只好返聘退休人员。 广州各区灭蚊有一套 ●黄埔区 季节一到蚊媒控制机制就启动 目前正是蚊子猖獗的季节,黄埔区卫计局副局长周政平告诉新快报记者:“黄埔区按照季节性来指导病媒生物防治工作,这个时候蚊媒控制机制早就启动了。”他说,黄埔区的专业蚊媒控制队仍在筹建中,“但蚊媒控制工作却没有放松”。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