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唐山7月24日电 题:“国保级”的唐山地震遗址: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作者 鲁达 李茜 唐山人记忆中的“老十中”地震遗址,地表被“撕开”、“错动”的痕迹被保留了40年。因其地处小巷深处,如今鲜有人到此,只有附近地震台的几名工作人员守候。但40年前那场大地震仍为这个城市刻下抹不去的记忆。 1976年7月28日凌晨,整个华北大地在震动。持续时间约12秒的里氏7.8级地震,让唐山这个百年工业重镇瞬间变成废墟,24.2万人遇难,97%的地面建筑毁坏。 “母子骤然而别,夫妻遽然而散,白发诀英年之子,幼孤失双慈之怙,兄弟阴阳两隔,挚爱音信杳绝。”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内刻有24万罹难者姓名的纪念墙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地震过去后,唐山用十年复建,用十年振兴,用十年快速发展,如今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资源型城市。但是,这座城市将曾经的几处地震遗址保留了下来。 2006年,华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原唐山十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全国仅有的几处地震遗址“国保”单位。因这三处“国保级”地震遗址在唐山大地震遗址中具有典型意义,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学、材料力学、地震地质学等学科教学、科研、考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曾经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来此参观考察。 七月下旬的唐山,天气闷热难耐。刚刚经历过大雨的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周边,不时有游客仰望着这片废墟。地处唐山大地震宏观震中的老车间经过40年的洗礼,锈迹斑斑的铁架子和倾斜的厂房被周边丛生的杂草包围。如今,这已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的一部分。 站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外,园内刻有24万罹难者姓名的黑色纪念墙格外醒目。黑色墙上密密匝匝刻着金色的名字。墙下摆着的簇簇鲜花,不知是谁放下,也不知到底送给谁。不时有人在这些名字前伫立,风吹过时,高墙后的树林发出沙沙声,仿佛有人在呜咽。 在大地震中失去父母的“50后”张晓荣十几年前已移民加拿大,每隔几年才会在冬天回来一次的她,此次专程在酷夏返乡。张晓荣永远忘不了地震发生后,走在废墟上的她,几次随手掀开废墟,就能看到儿时的玩伴。一个院里住了两个大家庭,只有她和表妹两个“地震孤儿”活了下来。 40年过去了,张晓荣还是会反复梦到小时候的院子。“无论身在何处,平常不会想起,只有每年7.28那一天,心情总是不一样的。” 此次,张晓荣和表妹一起来纪念墙看家人。几次将要离开时,表妹却又突然返回。最后,只见表妹用手将墙上的“亲人”用力抚摸一遍,转身后泪水再次流了下来。“虽然人找不到了,但是,最起码还能来这里找找名字。”张晓荣说话的声音突然呜咽起来。 唐山,这座曾经的百年工业城,用这种方式尊重死者;唐山,这座新型的现代城,一直没有忘掉当年的那场地震。 华北理工大学内,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原图书馆楼地震遗址”前举着长杆打门球,不时传来笑声和呐喊声。头发已然苍白的73岁退休教师郑铁民,在那场大地震发生后30个小时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扒出来,失去母亲和女儿的郑铁民顾不上难过,立即参与到营救其开奖直播人的队伍中。 “逝者已去,当时余震不断,活着的人必须向前看。”郑铁民说,很多失去家人的唐山人,在那个年代,并未过多流泪,这其实就是“唐山精神”。 当日,记者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内,看到一棵经历过当年大自然暴怒洗礼的老泡桐树,安静地屹立在遇难者纪念墙前,用它的年轮记录着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