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文章也提到潜伏“毒地”的问题,“跳出个案,此次常州出现的生产、贮存、堆放过有毒有害物质的‘毒地’,绝非孤例”。文章还指出,“毒地”修复治理难,但再大的难度也必须克服,毕竟,捍卫环境安全和公众安全,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 加快土壤环保立法进程是“解毒”关键 如今,被愤怒与恐慌所挑动受众不禁思考,“毒地”能否禁绝?数据显示,6%网民意见认为,加快土壤环保立法进程是“解毒”关键。 辽宁省沈阳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的官微坦言:“土壤污染防治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土壤环境保护的专门立法尚处于空白。” 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环境修复网执行主编高胜达则表示,常州“毒地”事件更加显示了国家应加快土壤污染治理的立法速度。 此外,还有不少网民关注着患病学生的治疗情况。 令网民“帝衣Dee”心痛的是,事情发生了之后,“难道不应该第一时间对所有孩子进行检查么?不应该先资助有问题的孩子进行治疗么?调查,追究责任,推卸责任,这些有孩子的健康重要么!” 中青舆情分析师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职能部门的介入,媒体舆论的深入挖掘,常州“毒地”事件的前因后果已趋近最完整的真相。然而真相并不能平息舆论对“毒地”的愤怒,如果涉事主体的责任不能被追究到底、学生群体的健康不能被承担到底、土壤治理的法规不能填上空白,有关此次常外“毒地”的舆论还将继续发酵。甚至,还将会有更多“常外”见诸媒体,引起公众对恶性环境污染的关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