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光明日报2月23日头版刊文指出,在我国,教育公平已经从入学机会的公平转化为接受保证质量教育的机会的公平。因此,在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以后,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为义务教育的主题。均衡发展的实质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文章称,只有提高质量才能巩固普及成果。我国虽然已经提供了所有少年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但是,能上学不等于都上学,还有部分地区存在学生辍学现象,有的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率还不高。经过调查,只有极少数是因为家境或者疾病的原因而辍学,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家长和学生感到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学了没有用,不如早点回家干活或进城务工。因此,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成果来之不易,如果不努力提高质量,就难以真正巩固。 文章表示,均衡发展不是降低水平以求均衡,更不是稀释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其根本途径在于切实提高所有学校的教育质量。择校热源于家长对心目中高质量学校的追求,即使以严格划定就近入学范围和条件等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择校问题的缓解,如果质量上不去,仍然难以让群众真正满意。 以下为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行5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跨越,并从普及义务教育向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了有力的步伐。 在20世纪末,我国大多数地区均已通过国家的“两基”达标验收,因此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在规划纲要实施一年后,即在2011年,全国所有地区都已通过“两基”达标验收,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全球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和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中提出的全民教育目标,使所有适龄少年儿童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以落实规划纲要确立的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进一步缩小了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多种差距。 地区差距在缩小。国家针对东中西部教育差别,加大财政投入向中西部倾斜力度,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系列工程,同时全面提高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城乡差距在缩小。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乡村教育支持计划,农村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各级政府切实办好农村教育,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在缩小。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通过推行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努力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从而加快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群体差距也在缩小。对贫困家庭子女,国家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对残疾儿童,实行“特教特办”,特殊教育体系基本完善,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推动各地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参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关爱服务体系。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进展,部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有所缓解。一是部分城市地区的择校过热得到缓解。由于缩小了校际差距和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行为,使得许多城市的择校过热得到部分缓解。二是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得到缓解。由于各级政府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法律规定,对口招生,合理划定招生范围,实行阳光招生,小学生开始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内部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义务教育发展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力资源的创业和创新能力是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最重要的条件,而接受保证质量教育又成为广大群众防止和改变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育公平已经从入学机会的公平转化为接受保证质量教育的机会的公平。因此,在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以后,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为义务教育的主题。均衡发展的实质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只有提高质量才能适应社会需求。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次大会确定的“教育2030框架行动”计划,都明确地提出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教育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引领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我国正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实现国家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对于创新人才和国民素质的高要求必然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制定一切教育政策的首要地位。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最为重要的时段,因此,必须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普及后的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