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贵州剑河,岑松镇温泉村火灾废墟。截至21日凌晨,明火已经被扑灭,救援人员仍在现场进行抢险。视觉中国供图
三面环山,一条小河潺潺流过,几百座吊脚木楼依山而建,这就是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城东北方向的温泉村。2011年,温泉村还被评为“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是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 2月20日18时许,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打破了这个小山村的宁静。这一场大火吞噬了这个苗族大寨三分之二的核心区域建筑。 即使大火已经过去24小时,火灾过后的废墟中仍有余烟升起,空气里弥漫着焦糊味。 张志毅的房子和最先起火的房屋紧挨着,大约相隔8米。 火借着风势很快大了起来,村民们向起火点聚集灭火,张志毅赶紧从家里端起一盆水冲了上去:“火势太大了,那一点水根本不管用。”张志毅未到跟前,便被突然窜起的火苗逼了回来,火舌还将张志毅前额的头发烧掉了许多。 当时正在外面走亲戚的欧秀辉接到消息后立刻赶了回来,欧秀辉清楚地记得,情急之下,他想到利用扳手使劲打开自家房子旁边的大蓄水池阀门,那是村里专门为了防火灾而修建的消防水池。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只要阀门一打开,水就会大股大股地向外流。 遗憾的是,一切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打开第一个阀门后,没有水,大家又继续把第二个阀门撬开,前后弄了十多分钟,一点水也没有出来。”欧秀辉说。 欧秀辉使劲撬开的那个阀门锈迹斑斑,看上去很久没有打理过了。记者还在最先起火的房子20米处发现了一个消防水泵,记者试着打开了水泵的阀门,同样没有水流出。 自救的黄金时间过去了,欧秀辉有些绝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向自己家烧来。他先是愣了会儿,缓过神来后,冲回家里,抱着棉被衣物等物品,向安全的地方跑去。 今年65岁的欧开德,是剑河县的一名退休干部。家住剑河县城的欧开德经常回自己从小生长的温泉村,20日傍晚,他正准备吃晚饭,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老家着火了。”欧开德没来得及多想,立刻放下手中的筷子,开车赶回去救火。 当欧开德回到老家,原本漂亮的二层小楼已经化作一片废墟。和他家一同被烧毁的,还有寨子里的60余栋木制房屋,以及来不及搬走的粮食、银饰、布匹、家具、家电等。 在村里的石壁上,到处可见一块块破碎的银箔,那是在大火中熔化的苗银。 相比于粮食、家具、家电,最让欧开德痛心的是被损毁的银饰和布匹:“那可是文化啊!” 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决定了苗族村寨消防通道的先天不足——大量全木结构的建筑建在山坡上,街道最宽处也只有大约两米,消防车根本无法进入。 此次大火中消防水源供给为何如此不足?剑河县副县长龙国金解释道:“一是因为水源点地势低,而消防蓄水池大多都在半山腰,水压不够。二是消防用水和村民用水是同一管道,而现在又正处于春节假日,村民用水量大,导致消防用水减少。”(记者裴江文 白皓)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