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椿:这件事大家应该多去了解。因为无知者无畏,大家有时提出的问题,问题本身有价值,但是,希望提出问题的人应该更多去了解。美国从1999年开始,对克隆牛长达15年的食品安全监控,2006年发布了第一版关于克隆牛安全及风险分析。这些都是公开的,在美国的FDA网站上,都可以进行下载阅读,一共有大概950页左右。得出的结论很简单,克隆牛无论生理还是寿命等跟天然牛是一模一样的。克隆牛产生的产品,无论是牛奶、牛肉,都和天然牛一模一样。事实上,你根本分不出是克隆牛还是天然牛。所以,美国对于克隆牛后代产生的产品,完全允许上市,不需要任何标签。大家如果对于中国克隆牛还有怀疑,那可以去美国的FDA网站直接查阅。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英国,相关食品委员会都做过类似的调查,得出的结论与美国也是一样的。 广州日报记者:有专家认为,克隆动物的安全性得到认可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如何看待此观点? 许晓椿:15年算不算长?坦率地说,我觉得我们的专家应该更具有国际视野,去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不只是在中国的发展,而是在全球的发展。我希望专家提出这个问题时,应该首先把美国FDA网站的克隆动物的安全及风险分析读透,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讨论哪里还有需要再改进的地方。安全性认可当然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15年算不算长期?到哪一个点才算是长期?我们的新药研发,通常也只观察两年。 克隆牛影响传统畜牧业? 广州日报记者:“克隆工厂”的未来前景如何?你们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吗? 许晓椿:我们可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我们并不是全球第一家从事克隆的企业,但是,我们很可能是第一家把克隆技术成熟推进到商业应用的企业。在我们之前,有一些克隆企业,由于介入得太早,生不逢时,容易就成为“先烈”。我们应该算是在一个合适的时期,推动合适的产业。一个产业的成功有三个要素:一、技术的成熟度。二、广阔的市场需求。三、需要有足够的资本推动。 广州日报记者:在克隆牛进行商业化之前,曾经也有媒体报道过,克隆猪等也尝试过产业化,但是,随后便杳无音信了。不知是克隆技术的特殊性,需要这种“沉默”,还是克隆技术在进行商业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许晓椿:我认为应该是后者的分析论断更有可能。因为任何一个产业从启动到进入商业化运营,通常需要15年到20年左右。以光伏为例,光伏发电最早是在1954年的贝尔实验室试验成功的,而真正将其制作成为光伏电池,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差不多花了20年时间。植物克隆从上世纪60年代试验成功,到它进入商业化,也是经历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因此,动物克隆技术从1996年产生,到它进入到商业化,花上20年的时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是否吃过克隆牛肉? 广州日报记者:你是否在吃克隆牛肉? 许晓椿:吃过,很好吃。我说过,中国开始的这个克隆牛项目并不是第一个,在美国、韩国都有克隆牛项目,用于快速建立优秀的种群。大家还是妖魔化了克隆技术。我们也在美国的谷歌看了有关“中国克隆牛工厂”的评论,他们的评论是感叹中国技术的发展。为什么在美国没有形成这么多负面的效应,知识是很重要的。现代的社会还需要不停地去了解,我们对于克隆的很多疑惑、质疑,还是源于我们对其的不了解。 广州日报记者: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对于“克隆”有认知偏差? 许晓椿:对,是这样。大家怎么没觉得计算机是妖魔化的?因为大家已经用到了、了解到了。但是为什么对克隆技术却有这么多想法?其实就是对技术本身没有那么多了解。大家去超市选择草莓时,肯定不会去专门选择一个“从来没有被克隆过的草莓”的想法,因为大家经常接触,没有陌生感。克隆牛方面,最早进入商业,是在美国使用克隆技术,复制顶级的高端牛,后代就进入食品链。这不是今天才发生的过程,技术在不断地成熟。 广州日报记者:你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企业老板?如何定位自己? 许晓椿:我认为,高科技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技术发展有高度敏锐性,同时具有商业敏锐性。如谷歌、微软的老板,他们是在IT、软件领域绝对的专家,两者本身并不矛盾。过去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原来从事产业只是一个低端产业,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的行业,只要敢做,谁都可以做老板。现在社会已经发展,以创新技术性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对CEO的要求就会与原来有所不同。我觉得,能够把技术推向市场,是一个很让人鼓舞的过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