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题为《MLL家族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调节的分子机制》(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ity regulation of MLL family methyltransferases)的研究论文,中国科学家率先报道MLL家族蛋白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并提出其活性调控模型。 MLL 家族蛋白是表观遗传学的“明星”分子,其功能异常与白血病和多种癌症有关。这是自1991年MLL家族蛋白被发现以来,人类首次报告其蛋白复合物的原子分辨率的结构。 19日,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研究员陈勇表示,因为与疾病密切相关,全世界许多实验室都在研究这一课题,但中国科学家率先取得了进展,这一领先是在多年努力后才取得的。 陈勇解释说,难点之一是要解析的结构中包含三到四种蛋白,分子量巨大,需要将蛋白截短,“减少”其柔性,“增加”其刚性,才容易结晶和解析。怎么截,截哪里?研究人员至少尝试了数百种组合。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的众多科学设施也为该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论文另一通讯作者、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研究员雷鸣提到他们曾遇到的另一个困难:被误导。此前,英国科学家提出过关于MLL家族蛋白的活性调控模型。4年前,当中国科学家解析出一个MLL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后,试图匹配和延续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活性调控模型,但是,当更多的结构被解析后,他们发现,被错误的模型误导了。 雷鸣表示,“还好坚持住,没有发布中间的结果。因为,有时候感觉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发表了,但当时我们讨论之后,决定还是弄清楚之后再投稿”。 论文第一作者黎彦璟解释说,在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模型中,当不结合其他调控蛋白时,MLL家族蛋白处于开放(Open)状态,没有蛋白活性;结合调控蛋白后,处于闭合(Close)状态,具有蛋白活性。根据实验结果,中国科学家修改了这一模型。在新的调控模型中,当不结合其他调控蛋白时,MLL家族蛋白形如张开的大嘴,由于柔性过大,在开放和关闭状态之间转换,难以稳定结合和催化底物,其蛋白活性较低。当结合调控蛋白后,“大嘴”被固定,柔性减少,蛋白活性增强。据陈勇介绍,MLL家族蛋白的名称来源于该家族第一个被发现的成员MLL1。MLL1的基因重排,会引发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 MLL1、MLL2、MLL3、MLL4等六种蛋白的功能和结构相似,都具有甲基转移酶活性,能将甲基添加到组蛋白H3上,添加的位置是组蛋白第4位上的赖氨酸,这六种蛋白被统称为MLL 家族蛋白。 MLL蛋白功能异常可能引发多种疾病,被认为是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在靶标。比如,MLL1基因重排,易引起恶性白血病,其侵袭性强,预后差。在婴幼儿急性淋巴白血病中,MLL1基因异常的发生率约为70-80%,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其基因异常的发生率约为5-10%。 MLL3的突变在胃癌、卵巢癌、结直肠癌、胆管癌、肝癌、膀胱移行细胞癌等多种癌症中被发现。MLL4的突变则在歌舞伎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等遗传疾病,肾透明细胞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成神经管细胞瘤等癌症中广泛存在。 雷鸣表示,目前的研究发现了MLL家族蛋白的共同特点,是共性,但为什么人体内要有六种MLL蛋白,它们的不同之处何在,其特异性是如何产生的,这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