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高院代理院长杨万明作工作报告 在昨日举行的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全体会议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代理院长杨万明作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全市法院去年全年收案601849件,当场立案量占立案总量的96.5%。杨万明在报告中表示,将探索在重大案件中实行大合议庭陪审模式。 审结“大屯路隧道飙车”等热点案件 杨万明在报告中称,去年加大了对醉驾、非法集资、电信诈骗、制造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网络犯罪等多发犯罪的惩治力度,审结“大屯路隧道飙车”案、“6·11”大型跨境电信诈骗案、网络推手“立二拆四”非法经营案、方舟子诉崔永元等一批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 涉民间借贷案件同比上升55.1% 全年审结商事案件中,审结金融借款、民间借贷案件同比上升55.1%,在案件审理中,依法认定合同效力和利息保护区间,防范市场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审结全国首例“股权众筹”案及涉及创业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等新类型案件。全年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4561件,同比增长25.4%,搜狗公司诉360公司不正当竞争案等一批典型案例在国际国内产生重要影响。 1.4万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 全年执结案件124231件,同比上升18.8%。依法采取各项强制措施,全市法院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5315条、限制高消费14783人。公安机关协助法院查控逃匿被执行人306人,移送涉嫌构成犯罪的被执行人10人。此外,完善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和执行联动机制,提高执行效率。所有执行案件均有执行网络查控系统自动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信息,全年查询信息130万条,同比增长近5倍。市高级法院与天津、河北高级法院签订京津冀法院执行联动协议,三地法院已相互委托查询案件700余件。 实行过问案件“全程留痕”制度 从2015年5月1日起,全市法院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对符合法律规定立案条件的,一律依法立案。立案登记制实施以来,全市法院当场立案量占立案总量的96.5%,基本解决了“立案难”问题。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和最高法院部署,市二中院等五个法院作为全国试点开展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杨万明在报告中表示,1505名人民陪审员获得任命。 为了防止法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市高级法院制定实施细则,实行过问案件“全程留痕”制度,建立了法院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主任追究制度,市高级法院一名庭长因违反该规定被处以警告处分,并由市人大常委会免去审判职务。 探索重大案件大合议庭陪审模式 案件数量大幅上升,给法院工作带来不小压力。杨万明在报告中表示,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审判管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杨万明介绍说,去年开展了刑事速裁试点,全市基层法院适用速裁程序审结案件占一审刑事案件比例提升至9.8%。此外,还将加快建设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推行网上立案、网上办案、网上查询、网上申诉。 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将落实法官员额制,完善审判责任制,进一步探索建立人民陪审员只参与案件事实认定的机制,探索在重大案件中实行大合议庭陪审模式。开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深化知识产权法院改革和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调研探索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改革。 报告解读 行政案件受理上升70.2% 受新行政诉讼法扩大受案范围、降低诉讼门槛等因素的影响,全年受理行政案件上升了70.2%,特别是以区县政府、市政府、中央国家行政机关为被告的案件数上升明显,新类型行政案件也不断涌现。市高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安凤德表示,这说明本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逐步提升,同时立案登记制实施后立案门槛降低,法院在办案过程中加大协调力度,主动向当事人解释法律、促进行政机关完善行政行为,原告主动撤回起诉1479件,同比增加49.5%。 多形式解决 疏解中的司法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类型纠纷可能会进入诉讼渠道。安凤德举例说,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可能引发企业清算类纠纷,股东权益类纠纷,企业与债权人利益类纠纷,全市法院将通过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认真研判可能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依法妥善处理相关矛盾纠纷。对审判实践中发现的涉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建设管理以及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发布司法建议、审判白皮书等形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执行难”存在 三大客观因素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