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被直接观测到了。来自十三亿光年之外的双黑洞共振,触发了美国那两台激光干涉仪器的鸣响;而关于这次鸣响的新闻,更撩动了无数国人想要把自己装扮成“科学文青”的玻璃心。微博圈和朋友圈里一夜之间多出了许多发去贺电及抒发情怀的“科学家”——无论你是否真的知道“引力波”是个什么玩意,反正那就是时下最热的话题。 原本,这是科学圈的事情,似乎与易学界没半毛钱关系。可就在前日,中国科学院也不甘示弱地公布了我们国家的宇宙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计划——“空间太极计划”。中科院的相关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还解释了为何要用“太极”作为名称:“太极”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双星和双黑洞的融合也有太极之象。以“太极”命名空间引力波计划,寓意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别的不说,“太极”一词出自《易经》,这与易学界的关系就大了。当某些人在冷嘲热讽,认为易学界乃至宗教界人士对科学成就的欢呼雀跃是一种深度YY的时候,许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依然在找寻并印证着现代科学理论与传统周易数理的契合点。 《易经》出自远古,其本身非常简洁,非常朴素,简洁朴素得让人难以简单地理解其中深意,同时也简洁朴素得让不同领域的人都能依附着其中的理论按需发挥。“太极”一词套用在现代宇宙学说中,即是宇宙原初大爆炸之前的那个状态——混沌一片,阴阳未分。周易哲学,说到底只有两个内容:“阴阳”与“变易”;而现代物理学界的探索,说到底也只有两个根本任务:探索宇宙各类物质的有无及运动的规律。可以说,物理学发展的极致与哲学发展的极致是互通的。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以德国数理哲学家莱布尼兹对二进制数学的发现为基础的。有人说二进制的发现源于《易经》的阴阳学说,那当然是不靠谱的。因为二进制数学除了“0”和“1”之外,还需要配套的进位法则及运算法则。但可以确定的史实是,在莱布尼茨发现了二进制之后,法国汉学大师白晋曾向其介绍了中国的《易经》及阴阳学说。莱布尼茨由此发现,阴阳学说及八卦系统完全能用二进制来进行相互印证及解释。莱布尼茨更因接触到《易经》而确信“0”和“1”(也就是“阴”和“阳”)包含着神奇的创世哲学。 奠定现代量子力学基础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在接受丹麦皇家骑士勋章之时,曾亲自设计自己的族徽。而族徽正中央的图案,竟然就是中国的“太极图”。因为他从太极阴阳的相互作用中受到了启示,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而二象性是互斥而互补、互协的。物质的波动性即“阴”,物质的粒子性即“阳”。这绝非穿凿附会,事实如此。 爱因斯坦在阐述自己的宗教观念时曾提到,未来的宗教将会是一种超越人格神,具有宇宙观念的宗教。他更强调道:当科学家登上一座高山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坐在那里了。事实上,超越人格神的信仰,在《易经》及《道德经》中早有提及。这个被称为“天”或者“道”的宇宙本源,既生化了宇宙万物,同时也支配着整个宇宙循环往复、成住坏空的规律。爱因斯坦一百年前对“引力波”的预言,以“四维空间”理论为基础之一(三维空间+时间)。而懂得运用周易理论作预测之用的朋友也会发现,事实上周易预测也是“四维”的——必须考虑时间的因素。“引力波”的发现及探测,有机会为我们还原并证实了宇宙原初的那次大爆炸的存在。同样地,那也将能还原“太极生两仪”的景象。 从《易经》中获得灵感而取得非凡成就的科学家又何止这些?但许多国人至今仍将与易学相关的传统学术当做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而已。提起《易经》,脑海中浮现的不过是街边摆摊算卦的江湖术士,何其悲哀。 习大大在党内提到的“三个自信”,事实上是植根于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其既会如此强调“自信”,自然是因为现在的国人缺乏“自信”。我们祖宗留下的自家珍宝无数,但却每每都要等西方世界从另一个角度印证,才能半信半疑地发现自家珍宝的价值所在,何其可笑? 当然,我们也非常期望祖国的科技水平能够不断进步。当未来一次又一次的科技“引力波”喜讯传来的时候,也正是《易经》研究者及传统国学追随者坚定信念、扬眉吐气之时。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