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一直觉得这件事带给了孩子不好的影响,愧对他,所以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几乎每门功课都请家教,在学习上是有要求的,孩子的成绩也还不错。 他母亲是这样叙述的: “我觉得他们的英语老师教学思想太陈旧,不能因材施教。课堂上那些东西我儿子都会了,就打了个哈欠,老师就小题大做,批评他。” 后来我去问英语老师,老师说: “他打哈欠的声音大到每个同学都听得到,还伸懒腰,然后‘扑通’一声趴在桌子上假装睡觉,引得其他同学笑啊,学啊,课都没法儿上了。” 他母亲还说: “数学老师留的作业都是重复性的。我儿子都会了,就不想写了。中国这种题海战术真压制人的创造力,把孩子全变成呆瓜了。我支持我儿子不写作业。老师没话说了,就指责我儿子没礼貌,跟他讲话没有用‘您’。” 数学老师的说法是: “我问他为什么没交作业,他的声调比我还高,嗷嗷地说:‘你就会留作业,一点儿都不会开发我们的创造力。你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了。’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学生。我对他说有意见可以提,但是要守纪律,而且跟我说话至少应该用‘您’而不是‘你’吧。小学生都该懂礼貌,家里怎么教的?这孩子回去告诉他妈妈了,他妈妈还来学校找我了。这样的父母太少见了。” 末了,他母亲说: “我们跟他的班主任沟通过了,班主任说这孩子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就两脚蹬着墙半躺在椅子上。他不交作业,不举手参与学习,在班里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不管他,就管不了别的学生。现在是义务教育,没法儿让他退学,又不许各种惩罚,也没有评定、处分等等。还说我们父母非但不配合,反而纵容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要他不影响别的同学,就随他去吧。” 这位母亲说孩子的“事迹”,都是当着他的面说的。这孩子在诊室里也是旁若无人地东摸西看,坐累了就伸直了腿半躺在沙发上。他母亲说了一句:“哎,坐好!”他哼了一声,一动没动。他母亲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我了解情况后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词就是“散漫”。散养的目的不应该是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吧? 我的团队曾经应邀在宣武区的几所小学开展“问题”学生心理辅导团体活动,面对的是三年级以上、学校和班主任认为有“问题”的学生。 这些孩子的言行上确实各有不恰当的地方,但高度一致的是,他们不会,也许不愿、不想去审视环境、同伴、老师的状态,也辨不清自己的最终目的和眼前的冲动。跟三四岁的孩子一样,他们只顾满足自己随时而起的兴趣和需要,却又没有三四岁孩子那样的天真、单纯。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是不愿当他们的同学的,因为他们并不能跟我互动,只顾自己,老打扰我;我也不愿当他们的老师,因为他们不能跟着我的教学和给出的建议走,自以为是,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让我的教学工作受到挑战,浪费我的时间和心血。 这些孩子最终要长大,走上社会,若一直保有这样的行为习惯,谁会愿意当他们的同事、上司、下属?谁愿意与他们做朋友、谈恋爱? 在社会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头多了,可能他们会变得收敛一些、抑制一些,但与自律—自我控制不同的是,他们的收敛是被动的,是因为失败和教训而不得不为之的。因此,他们不会满足,不会心甘情愿,会充满抱怨、失望、无奈、愤懑。他们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由的。
父母应该怎么做?别忽视对孩子自控、自律的培养。 对于散养,我没有支持还是不支持的态度,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说法,不同的人对“散养”有不同的定义和做法。我强烈反对打着“散养”的旗号,放弃对孩子的教养责任。 1.培养孩子作为社会人应有的能力例如做事情的条理、规划、耐心、毅力等行为自律,与人相处的关心、同情、友善、沟通互动等情感力。这些会影响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对自我价值的界定,终极影响是他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判断,更不要说对他每时每天是否快乐、舒心的影响了。 2.做循序渐进的自我控制训练2010年暑假,我们一家在美国的老朋友家住了两星期。他家的外孙女Lila当时5岁,跟着她的爸爸妈妈到我们的露营地去玩。因为时间的关系,他们要提前回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