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个好妈妈”,育有两子,法学硕士,曾先后效力于中英知名中学,现全职妈妈。旅居纽约、剑桥,现居荷兰,爱反思,爱交流。ID:Goodgoodmoms,转载已获授权)
一直想整理关于孩子们被打和慢慢形成保护意识的经历与教训,冷静地回顾,发觉自己常犯的错误是把担心孩子被打偷换概念,变成担心孩子被人欺负。这种心态,其实是一种被放大的焦虑,或源于自身经历,或因为性格敏感。常常是在孩子们那里,吃一个三明治的功夫就忘记了,我们却还耿耿于怀。 但凡欺负,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恐吓行为或伤害行为,有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五岁以下的小孩,真会欺负人的,只怕少之又少。常见的学龄前儿童之间的冲突,多是吼,叫,抢,推,撞,严重些有咬,摔等。简称打,一种简单粗暴、不讲道理的沟通方式。语言的习惯让我们常常不假思索地把“欺负”这个词说出口,无意间强化被欺负的可能,遇上性格内向或偏软弱的孩子,容易把自己标签化,变得不自信或更加软弱。所以,打人就说打人,挨打就说挨打。
孩子被打了怎么办?这里结合自家经历和在处理得巧妙的朋友家实例,归纳出以下几个小办法,供妈妈们参考。 1 假设那不是自己的孩子。 这条主要针对我这种容易情绪化的妈妈,遇到突发状况做起来极难,试着从自我暗示开始吧。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往往是因为与自身相关,尤其是与骨肉相关。如果不是自己孩子被打,而是亲戚或朋友的孩子们打架,你会如何处理?一般的程序一定是先安慰被打的孩子,然后问清楚事情的原委,批评打人的行为,鼓励双方和好。这样的常识换到自己身上却是很容易忘记。 我曾经在大儿子连续被另一个孩子打了两次后立刻冲过去,板着脸对那个孩子说打人很不好,然后直接把孩子抱走。先不管那孩子的妈会怎么想,这种示范在自家孩子面前也不妥。自己当时满脸怒气,没有在第一时间用言语轻声安慰儿子,也没有给他机会表达自己,更没有让他尝试自己处理(当时他两岁多,可以自我表达),当妈的做得过多会适得其反。其次,对那个孩子的态度,严肃地说清楚打人不对就好,不需要板着脸。同一句话,换了表情效果是不同的,他得到的信息可能是如果有一个凶巴巴的大人在旁边就不可以打人。 如果自己的孩子动手打人,也切忌马上大声斥责或教训,至少问清原因,平静地批评就够了。别以为在人前必须严厉才算管教,情面不应该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有时孩子为了得到负面的关注,会不断重复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行为。
2 第一时间安慰他/她,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记得小时候生病打针本来是疼的,爸爸妈妈抱着就觉得好很多,都是心理上的安慰吧。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我们第一时间能陪在孩子身边,安抚宽慰,委屈就少了一半。 哈里和安迪经常为玩具闹矛盾,一次,哈里边喊妈妈一边生气的跑到厨房,眼角挂着泪水,小嘴都快撇到下巴,我放下正在清洗的餐具,拭过水抱起他,“这是怎么了,跟我说说吧” “哥哥推你(他还分不清你我)” “哥哥推你是不对。他为什么推你呢?”小家伙不说话,趴在肩上哭。 根据经验,已经明白怎么回事了。“是不是你没经过同意,拿了他正在玩的玩具?”哭声变小,继续沉默。 “下次想玩哥哥的玩具要先问他,我们一起去问他好吗?” “嗯。” 另一边,安迪拿着刚拼好的飞机,有点心虚地看着我,“是他先抢我的飞机,而且总是把它弄坏” “那推人对吗?”哥哥低下头,小声说“不对,sorry,哈里。” “哈里,你要不要问一下哥哥愿不愿意让你也玩一下?” “Mag ik ook(我也可以玩一下吗,兄弟俩之间常用荷兰语)?” “好吧,但是你要很小心,不能弄坏”哥哥递给他。 还没走到厨房,两人已经有说有笑地玩开,天气瞬间转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