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直播,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为16万亿元。债务率即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89.2%,低于国际通行的警戒线。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存在局部风险隐患,需引起重视。 14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地方债风险管理新规,将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行为产生哪些影响和约束力呢? 一问:目前我国地方债风险有多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GDP数据计算,目前加上纳入预算的10.66万亿元中央政府债务,我国政府债务的负债率为38.9%,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地方债风险管理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个别地区超警戒线。 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不少委员提及100多个市本级、400多个县级的债务率超过100%。记者查询多地财政数据看到,少数省份债务率也已超过100%。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表示,当前各地财政收入增速普遍放缓。地方债务余额增长而综合财力下降,就会导致部分地区债务率上升,债务风险加剧。 违规融资担保承诺。 根据预算法、担保法等法律规定,除外债转贷担保外,地方政府不得为任何债务提供担保,然而各地违法违规担保举债现象仍难杜绝。 近期贵州省内多地财政部门收回的融资承诺函等文件中显示,部分地方政府仍在为物流园、城建等项目融资贷款出具承诺函等文件。 审计署对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发现,截至2015年底,浙江、四川、山东和河南等4个省通过违规担保、集资或承诺还款等方式,举债余额为153.5亿元。 “伪PPP”现象不断。 财政部相关政策明确要求,严禁借PPP项目保底承诺、回购安排等方式进行变相融资。 国厚资产PPP事业部副总经理黄彬说,不少地方PPP项目基金都是明股实债,以财政资金作为风险兜底的劣后资金,实质上是地方政府变相举债。 审计署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浙江、河南、湖南和黑龙江等4省在基础设施建设筹集的235.94亿元资金中,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对社会资本兜底回购、固化收益等承诺。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表示,此次国办出台的地方债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按照风险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将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划分为四个等级,实际上是对地方债风险进行分级预警。 “一旦出现无法偿还政府债务本息实质性违约等情况时,就应启动相应分级响应与应急处置。”白重恩说,这补上了地方债风险管理链条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及时发现、处置地方债风险事件,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问:如何限制政绩冲动造成的违规举债? 多名受访业内专家与基层干部表示,前期对地方债实施限额、纳入预算管理后,防范地方债风险问题重点转移到遏制各类违法违规担保等方面的举债乱象。当前违法违规举债现象屡禁不止,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 从各省份已公布的前三季度财政收入数据来看,多地财政增速明显放缓。其中山西、辽宁财政收入呈现负增长,地方收支缺口矛盾日益突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介绍,当前地方财政保持高增长难度大,但稳增长、补短板任务并未减轻。当地方分到的新增债务限额不足以填补财政收入放缓造成的收支缺口,加上地方政府负责人的融资观念无法适应从传统粗放举债向规范举债的转变过程,就极易出现各类违规举债现象。 一位地市财政局负责人坦言,有些违规担保也是无奈。通过政策性贷款等方式为基建项目融资时,相关金融机构都会要求地方政府为企业平台提供担保承诺,否则就不予贷款。金融机构转嫁经营风险,无形中加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政绩考量也是一些地方违规举债的重要因素。一位基层政府负责人坦言,尽管当前经济下行,但主要领导绩效考核要出彩,就必须靠举债来保持高投资、大建设,“先不管是否合法合规,能以合理成本拿到贷款就行”。 赵全厚等专家表示,过去相关约束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也十分混乱,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政绩思维驱使下,举债投资冲动非常强烈。即便现在规范地方债务管理后,仍然会选择明股实债、承诺担保等违规方式,保证一定的投资增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