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争议,《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民营企业家,听到较为一致的说法是,现在民营企业家对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普遍心存顾虑,担心成为国企的附庸。山西一位煤企负责人举例说,2009年,山西省政府曾启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强制性地搞公私合营,结果大批民企煤老板被迫退出煤炭行业。有过这样的历史教训,使得民营企业家们对于入股国企,都变得相当谨慎。 对于如何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除了认为应该在国企母公司、集团层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文宗瑜还有两点建议,一是积极探索如何实现削减产能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对接,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与重组相整合;二是相关部门尽快明确垄断领域有序对民资开放的实际原则和推进路径,以及垄断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持股比例的设计。 对于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前述接近国资委专家给出的建议是,相关方面应该尽快明确国有资产流失的认定标准,清晰界定"市场行为"与"国资流失"的界限,制定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一系列评判方法、机制。同时,要引导公众对于国有资产流失有正确的、客观的认识,避免泛化的"国资流失"。 文宗瑜补充表示,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国资国企改革就是"瓜分国资的盛宴",国企所在领域对外开放必然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事实上,现在国企的垄断经营、经营不善、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才会给国有经济甚至国民经济带来更大损失。相关体制不健全、监管缺位、主观故意才是国资流失的根源。因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不是限制国企所在领域对民资外资开放,而是要通过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内部监管来做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防范。 对于如何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等专家的看法是,现在各方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还缺乏共识,存在较大争议,因此首先需要"正本清源"。所谓"正本清源",就是要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对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的一些基本判断、一些目标、一些措施,来找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去产能急迫 国家发改委8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已累计退出煤炭产能9500多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38%;累计退出钢铁产能2100多万吨,完成全年任务量的47%。现在2016年已经过半,由此可以看出,下半年全国去产能情况不容乐观。 据前述接近国资委专家介绍,现在整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里面,主要是央企和地方国企唱主角,而其中又以垄断性央企最为严重。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现在垄断性央企对去产能积极性偏低,主要还是国企的体制机制过于僵化,这就需要尽快加大国企,尤其是央企的改革力度,加快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步伐,否则产能过剩问题将会更加严峻。 国家信息中心正在跟踪调查各省市的去产能情况,据该中心预测部肖若石博士介绍,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问题,在东北三省范围内尤为突出。整个东北地区共有央企及其子公司3000余家,资产总额超过4.6万亿元,职工人数200万人,央企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几年东北央企基本都是处于过剩行业,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这些央企的经营状况开始不断恶化。 东北央企在去产能中,还面临如何处置"僵尸企业"的问题。现在仅仅是辽宁省内,无资产、无生产、无偿债能力的"三无僵尸企业"就高达830余家,涉及企业职工16.5万余人。在东北这种过去采取重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随着国企、央企僵尸化的现象日益严重,政府选择用补贴和银行贷款去维持"僵尸央企",已经不仅是扭曲资源配置,而且是在白白消耗资源、浪费资源。 现在东北地区处置"僵尸央企"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僵尸央企"已经尾大不掉,这些央企不仅是地区经济的支柱,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一旦关停并转这些"僵尸央企",将需要付出较高的改革成本。前述接近国资委专家分析表示,不加快国企改革、不改变经济结构,东北经济必然是死路一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