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下称“广碳所”)今年推出了碳排放权远期交易,目前开展了四单。广州微碳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微碳”)分别与两家水泥企业在3月初签订了碳配额远期交易合同,共计交易配额7万余吨;另外,广州微碳还分别与两家水泥企业在3月初签订了CCER远期交易合同,共计交易配额8万余吨。 涉碳投融资是目前碳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部分,包括碳债券、碳基金、碳信托、绿色结构存款、碳配额质押贷款、碳配额抵押融资、碳配额托管等。 首例涉碳投融资项目是中广核风电在深圳推出的碳债券项目。2014年5月8日,中广核风电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下称“深排所”)联合发布的10亿中期票据正式发行。当年11月,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与武汉分行又签署了规模20亿元的碳债券意向合作协议。 最新的涉碳投融资项目是一单在广东落地的碳配额托管项目。广州微碳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能源”)下属的两家电力公司——深圳市广深沙角B电力有限公司、深能合和电力(河源)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广碳所办理了碳配额托管业务。这是广东第一单,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碳配额托管项目,托管碳配额达350万吨。 为何“PPT产品”泛滥 上述近20种碳金融产品中,绝大多数在首发后就没有下文,真正实现可复制的仅碳配额质押贷款、碳基金、碳配额托管、碳配额回购等几种。那些首发后就悄无声息的产品被业内人士戏称为“PPT产品”。 “确实,有些试点由于市场流动性较弱,缺乏有力的市场需求和社会资金来支撑碳金融业务的持续开展。”湖北碳交所相关负责人称。 同时,该负责人也表示,试点开展的这些尝试性工作,目的是为了探索最适合现阶段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情况的碳金融产品,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的碳金融市场建设提供借鉴。 “现在还处在试点市场到全国市场的过渡期,市场参与的玩家也比较有限。交易所不断尝试,推出碳金融产品,来发现哪种能受到企业的认可,同时通过产品数量或者案例上的累积形成经验,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广州微碳碳资产部总监蔡超也认同,目前各地交易所推出碳金融产品更多是探索行为。 那么,该如何保证碳金融产品的可持续性?安迅思中国碳市场首席分析师陈少成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碳金融产品的设计要考虑能否帮助企业和机构解决问题。其次,尽可能避免风险,比如监管层面的风险。最后,要看市场本身有没有准备好。 在碳金融产品设计方面,需要考虑诸如能否为控排企业和机构提供灵活可靠的履约、交易工具等问题。以广州微碳和深圳能源350万吨配额托管项目为例,据深圳能源相关业务负责人透露,该公司配额存在短缺,在履约压力下,选择了配额托管业务。用市场的方式解决配额短缺困难,还降低了履约成本。 除配额托管外,深圳能源子公司,同时也是深圳碳市场配额量最大的管控单位,妈湾电力有限公司和BP在深排所的协助下,于3月完成了国内首单跨境碳资产回购交易业务,交易标的达到400万吨配额。 “本港台直播们这样做,也算是为应对全国碳市场提前布局,探索一些市场手段来减少履约成本,降低减排压力。”前述深圳能源业务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称。 在规避风险,尤其是监管风险方面,众多碳金融产品中,明确得到政府监管部门支持的只有三例:深圳和湖北引入境外投资者都得到了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华能集团与诺安基金在湖北共同发布的3000万碳基金在证监会备案。其余的产品,或由交易所承担部分监管责任,或仅由推出主体承担。 “在监管上存在灰色地带的产品,设计上就存在先天不足,容易埋下隐患,可能说停就被停掉了。”陈少成说。开奖直播建议,企业应尽量选择获得监管支持的产品。对于那些未获得政府监管部门批准的产品,推出主体若是正规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券商,那么其风险相对更小。 在市场本身是否准备充分方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市场真实需求不足,制约了碳金融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制约碳市场发展的最大因素。 蔡超认为,现在是七个完全割裂的市场,每个市场里的企业玩家有限。所以,即使碳金融再怎么创新,参与主体仍旧有限。 为此,北京环交所计划拿出5000万元支持全国碳市场的能力建设,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发挥试点市场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育非试点地区的碳市场,扩大市场规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