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兵家乡媒体进军营”活动带来了什么 一份荣誉的“发酵之旅” 又到荣光闪耀时。 2016年12月中旬,在中部战区陆军某旅举办的第十届“标兵家乡媒体进军营”活动中,来自山东、河南和江苏等6个省的15家地方新闻媒体,集中对该旅评选出的30名“神箭标兵”进行现场采访。 “部队当标兵,家乡扬美名。”该旅领导介绍,从2012年开始,他们连续5年开展10届“标兵家乡媒体进军营”活动,已先后邀请百余家战士家乡媒体走进军营采访报道标兵事迹,有效激发了官兵爱军精武的积极性。 5年来,标兵事迹在地方报纸杂志、广播电台、门户网站等媒体平台播发,让家乡父老了解当地战士在部队的出色表现,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形成了“部队当典型、亲属获荣光、家乡扬美名、退伍得实惠”的生动局面。 打开营门颂标兵,开奖,一枚奖章耀八方。这是一支基层部队尝试用媒体发声、塑造形象、增强官兵荣誉感、扩大影响的一大创新探索。 荣誉激励短了“最后一公里” 部队是栋梁,退伍却“凄凉”,那一刻,心里拔凉拔凉 说起2011年底第一次休假回家的经历,四营十一连上士王勇波心里就像打翻了的调味盒,五味杂陈。 王勇波曾是连队唯一一名上等兵班长,先后取得了优秀班长、优秀士兵等荣誉,身上伤疤留下了好几处。 原以为伤疤就是最好的荣誉,没想到,同学纷纷劝他:别傻了,在部队干不了几年,就算在部队干得再好,家乡也没人知道,到时一切还得从头开始…… 同样的无奈,也塞满了中士李斌的心里。李斌3次被集团军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在比武中摘金夺银。2011年年底退伍返乡,满怀信心的他,找工作却几次吃了“闭门羹”。李斌发牢骚“部队是栋梁,退伍却凄凉”。 身边的故事,在该旅官兵中持续“发酵”。有的官兵在政工网上留言:军人的职业荣誉感严重受挫,心里“拔凉拔凉的”。 “做出成绩立功受奖,在家乡却得不到理解和认可,荣誉激励就短了‘最后一公里’。”旅党委调研发现,部分战士的家乡政府只将立功受奖喜报寄给战士家长,战士的事迹却得不到宣扬,社会不知情、家人不理解,一定程度上造成部队表彰红红火火、回到家乡冷冷清清的局面。 怎么办?一番思量,该旅想了一招:每年举办两届“爱旅建连·增辉神箭”评选表彰活动,每次表彰30名优秀官兵,同时邀请标兵家乡政府、媒体走进军营,深入了解标兵事迹,让标兵在家乡扬美名。 标兵亲属共同分享荣光 我就是“罗锅”,回到村里也能挺起腰 记者走进第十届“标兵家乡媒体进军营”活动现场,感觉像走进了“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身着礼服的主持人拿着提示卡背诵主持词,几名官兵进行最后的音响调试,标兵亲属帮即将上场的标兵整理衣装,他们将和标兵共同走上领奖台分享荣光。 “四百米障碍场上,中士卢龙跃深坑、跨云梯、翻高墙、钻铁网……动作矫健。突然,‘刺啦’一声,迷彩裤被铁丝划破,腿上血迹斑斑。然而,他咬着牙坚持冲到终点。”颁奖典礼现场,卢龙家乡电视台播出的一段视频引发大家热议。 在观众席,记者听到啧啧称赞:“腿都被划伤了,还要继续跑,没想到以前看似瘦弱的卢龙,到了部队竟然这么‘生猛’”“军营是锻炼人的好地方,只可惜我错过了年龄”“很感动,军人就应该这个样”…… 两个小时的典礼,响起50多次掌声。修理二连驾驶班班长马利波的妻子杨丹丹以前对爱人说忙很不理解,这次参加完颁奖典礼后两眼晶莹:“我应该多理解他一点的!”中士张五营的家在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偏僻山村。他的事迹被家乡媒体宣传后,父母成了县里的“名人”。“儿子在部队干得好,就是为家里争光,咱当爹妈的感到特别骄傲!我就是‘罗锅’,回到村里也能挺直腰!”来部队参加活动的父亲张如安激动地说。 一段段视频引人入胜,一个个故事让人动容,标兵家属和官兵不时潸然泪下。新疆伊犁晚报记者明晓丽经过一次飞机、两次火车辗转5千多公里来到该旅,她告诉记者,“我感到此行值得,采访了许多标兵,每一位标兵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优秀的背后有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强军梦同样是咱老百姓的梦。我们一定要把为家乡争光的强军典型宣传好!” 标兵在家乡“红”了起来 靠过硬素质立身,踏踏实实工作到哪都会受欢迎 2013年度“神箭标兵”韩征华去年6月份再次被评为旅“神箭标兵”。经过家乡媒体的大力宣传后,他被县里聘为“征兵形象大使”。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