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2月27日电题:与“战神”飞向远洋——记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刘锐 张玉清、张汨汨、张力 双机冲出积云,眼前豁然一亮。 “就是那座岛。” 刘锐举起相机,连续按快门。取景框里,战友那架涂有“八一”红星的“战神”——轰-6K被阳光照得发亮,其双翼下,正是中国海南省三沙市岛礁——黄岩岛。 这张照片,后来被中国空军印在首日封上、文化衫上、宣传册上——“标志着中国军队有能力对南海实现有效管控,标志着中国空军为维护国家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迈出实质性步伐。” 同批学员中,他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成为机长,第一个获得带教资格,理论成绩、体能成绩都是第一。 但他觉得,此前所有的“第一”加在一起,“都不及现在的任务有意义”—— 第一批改装新型中远程轰炸机。 第一批飞赴南海战巡。 第一批飞赴西太平洋执行远海训练。 “作为轰炸机飞行员,我们是赶上好时代了。”刘锐说。 一个时代终于到来了 刘锐从小是个“航空迷”,航空杂志攒了一人高,各型飞机数据倒背如流。 “开最好的飞机,做最棒的飞行员”,他昂着脑袋进了航校。 然而,毕业进入轰炸机部队,有相当长的时间,刘锐“比较迷茫”。 “不是因为飞机不帅。”他说,“是找不到我在未来战场上的位置。” 起初飞的是轰-6原型机,后来升级为轰-6H。有限的平台,开奖,在现代战场上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不敢想。” 训练理念也受到限制。“就是起飞,到靶场,投弹,结束了。” 放眼全军,跟三代歼击机部队相比,“人家那是什么训练状态?那是基于什么背景下的作战研究?” 再放眼世界呢?“都不敢想。” 也努力,但只能在小圈子里找存在感。没有平台依托,对未来战争的设想就没有支点。那些年,刘锐和战友们“伸长了脖子盼新机”。 终于,轰-6K飞机正式装备部队。刘锐所在团成为全空军首家接装单位。 刘锐则是首批“种子队员”中最年轻的一个。 这是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改装率达到90%,航电、火控系统全部换代,“除了杆和舵没变其他都变了”。机组人员减少一半,除了操纵飞机,飞行员还要担负远距离通信联络、空中态势判断、武器操纵……全是老机型上从未涉及的领域。 4大本教材,2000多页,刘锐只觉得兴奋,“新知识越多,说明飞机越先进”。 工厂设计人员授课,刘锐边听边记,回来“一脑子浆糊”,再交流、消化、整理。下节课一反馈,教员说:“你理解得不对。”又推翻重来…… 这是整个思维观念的改变。“走了很多弯路,但收获很大。”他熟记1600多个性能数据,默画100多张座舱图,把各个系统的运作机理摸清吃透,最后提炼成300页的飞行手册,推广部队。 再到后来,他能根据驾驶体验,向设计人员提出改进意见,从仪表布局、开关位置到参数设置、细节安装,40多条,厂家全部采纳。 他还参与了飞机的最终定型,试飞验证了一系列本应由专业试飞员完成的重难点科目。 “不想当试飞员的工程师不是好飞行员。”厂家开刘锐的玩笑。 驾驶着新机飞回部队,双翼下“一片锦绣河山”,刘锐豪情万丈。 “一个时代终于到来了。” 冲出云层,就是碧海澄空 团里年轻飞行员说,我的梦想就是,atv,等我飞到3000小时,能达到刘锐那种水平。 问起这个,刘锐有点不好意思,语气中却掩不住地自信:“驾驭飞机还是要靠一点天分的,但只占很少一点,关键还是练。” 轰-6又有个外号:“空中健身器”,铰链钢索操控,杆和舵又紧又沉,有时一天飞下来,两个膝盖都是紫的。轰炸机飞行员常戏称自己是“打铁的”,肌肉粗壮,手上全是老茧。 但单使蛮力又不行,得用巧劲,刘锐形容,“就像用一根橡皮筋牵动一块砖头一样。” 很难把握。刚改装那阵,刘锐把座舱图画在硬纸板上,没事就对着练注意力分配。有时扫着地,忽然就握着扫把杆当驾驶杆比划起来。 他还有个绝招,“思想飞行”——“有空就坐在那里‘思想’。”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