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军队之基是士兵,士兵之基在新训。新兵入伍训练,是部队战斗力建设的“最初一公里”。新训质量如何,新战友在“兵之初”能否扎下根、迈开步,又好又快地成长,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军旅生涯,更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基础。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从源头看,我们必须解决好“新兵怎么练”这一关键问题。初入军营,新战士处于“起跑”阶段,既要防止“拔苗助长”,又要防止“裹足不前”。如何将这些“军营新生代”尽快锻造成合格一兵?今天的新兵入伍训练有哪些新变化、新问题?带着诸多思考,我们组织记者深入部队一线采访调查。从今天起,本版推出“新训新看点·记者手记”,敬请关注。 该基地新兵进行灭火训练。 丁荣摄 从“新兵训练”向“水兵训练”转变,东海舰队某训练基地探索推行“舰艇化”新训管理模式—— 兵舱战位为新战友“染色” “丁零、丁零……”一阵清脆的铃音信号响起,正在学习条令条例的东海舰队某训练基地学兵八队的新兵们迅速跑出学习室,到训练场上集合。 不用班长吹哨、没有集合口令,光听一阵铃声,新兵如何知道要去干什么? 面对记者的疑惑,组织训练的学兵八队队长蒋泽介绍,铃音信号是海军舰艇部队特有的指令方式,由于舰艇封闭性较强、舱室设置复杂,长短不同的铃音信号可以准确快速地传递各种指令。 走在新兵营里,除了不时响起的铃音,模拟舰艇结构设计的营区环境也让人眼前一亮。楼前摆放着舰艇舷梯,操场被粉刷成飞行甲板的样子,舰艇上才有的值更台守卫在“甲板”上…… 新兵营为何“变脸”?该基地训练部领导告诉记者,以往新兵训练主要是遵从以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和条令条例学习为主的传统模式,部分新兵上舰后对舰艇铃音信号、舰员行动规则和岗位技能掌握不熟练,影响了部队基础训练水平。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该基地探索推行“一队一舰”新训模式,把每个学兵队作为一艘“舰艇”,实行舰艇化管理,按照《舰艇条令》要求统一配置器材、设置内务,并设立“舰值日”“更位长”“武装更”等舰艇特有的值班岗位,让新兵提前熟悉舰艇工作生活。 踏上舷梯,走进学兵十队“温州舰”,墙上悬挂着《舰员岗位部署表》等图表,门上张贴着舰艇特有的“警”“令”“闭”“险”等禁令标识,床沿印着每个新兵的岗位和战斗号码。新兵吴文俊指着自己的战斗号码告诉记者,他是2号职手,训练时,班长每次都按照舰上叫法喊“2号”,一开始他有些反应不过来,现在习惯了,听到别人喊自己名字反而有些不适应。 这时,一阵急促的铃声传来,直播,舰值日拉响了战斗警报。“飞行甲板中弹起火,损管队迅速前往灭火!”“温州舰”的新兵们携带装备迅速赶赴飞行甲板,刚刚灭火完毕,又接到前往兵舱堵漏排水的命令。 “如果把刚入营的新兵比作一张白纸,开奖,新训就是要为他‘染色’,这种色就应该是标准的海军蓝。”该基地领导告诉记者,推行舰艇化管理模式不仅是称呼和氛围上的转变,更深的用意是让新兵适应海军舰艇上的生活习性,习惯舰艇部署操演,掌握值更值勤方法,“说得简单点,是从‘新兵训练’向‘水兵训练’的转变。” 从新兵到水兵,还有哪些习惯需要改变?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日常行进还是组织操演,所有新兵一律靠通道右侧行进。蒋泽介绍,舰艇通道相对狭窄,统一靠右侧行进便于官兵快速进入战斗岗位、处置突发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拥挤碰撞。不仅如此,在上下楼梯时,他们还要求每名新兵必须握住扶手,原因也很简单,舰艇在海上比较颠簸,不握紧扶手容易发生磕碰甚至摔伤。 又是一阵铃音响起,新兵们再次从一个个兵舱里快速跑向战位。虽然他们的操作还略显生疏,但记者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一定能成长为驾驭战舰劈波斩浪的合格水兵。(记者 刘亚迅 通讯员 陈鹏鹏) (《解放军报》2016年11月16日 04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