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0月18日电题:最美医生的扶贫成绩单——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救助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纪实 张青修、黄益方 “我们要争取每年救助1000个患儿。”2006年底,在与广东省民政厅和慈善总会达成联合救助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孩子的意向后,张卫达和他的同事们定下了奋斗的目标。 截至今年9月,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带领团队已经为12个省(区)300多个县市的9700多名贫困家庭先心病孩子实施了手术,减免医疗费用1.5亿多元,成为全国持续时间最长、覆盖地域最广、救治数量最多、减免费用最高的先天性心脏病救治团队。 开创一种模式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8‰,是影响新生儿健康的最主要的先天性疾病,而几乎所有的患儿都可通过手术治愈,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但由于技术难度大、医疗费用高,很多患儿因家庭贫困得不到及时治疗,因病致残甚至夭折。 2006年6月,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广州总医院后,张卫达就把先天性心脏病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主攻方向。当年10月,他们就与广州市妇联携手启动“救治百名特困家庭重症心脏病儿童爱心工程”,两个月内,为102名患儿实施手术,成功率100%。 但由于心脏病种类多、医疗费用高,张卫达遇到了“患者越多,医院越赔钱”的困境。 当年底,张卫达主动与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慈善总会联系,联合发起“大爱救心”活动,探索开展“政府报销一点、爱心资助一点、医院减免一点、家庭自筹一点”的机制。医院依据患者病情,在低于市场费用30%的基础上,每名患者再减免1.5万元,省慈善总会为每名患者资助8000元至1万元,其余部分先由患者自筹,出院后到新农合报销。 湛江7岁男孩小林,心脏里长了鸭蛋大的肿瘤。为了给小林治病,家里早已一贫如洗。2008年初,张卫达把小林接到广州进行了手术,并主动向社会慈善机构申请资助,免除了所有的医疗费。8年过去了,没有了长期求医的负担,小林如今已经是一名初三的学生。 张卫达在心中勾勒着一幅美丽的画卷:全国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获得及时救治后,摆脱了病痛的折磨和贫穷的困扰,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读书、生活、成长。 心怀一个信念 2008年初,张卫达应邀第一次到云南义诊。 听说来了军医,来自楚雄、昭通等地近700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赶几天的山路来到昆明。 看着饱受心脏病折磨的孩子和父母们担忧、期盼和无助的眼神,张卫达决心向这些地区的孩子伸出援手。 张卫达主动与中华慈善总会、爱佑慈善基金、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联系,依托他们的慈善救助渠道,发挥医院技术优势,将“大爱救心”活动向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江西等地的贫困山区拓展。 为了能让这里的孩子尽快得到救治,张卫达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带领团队下乡义诊。2012年,53岁的张卫达到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那曲巡诊时,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他边吸氧边工作,筛查患儿700多名。 10年多来,他带领团队走戈壁上高原,攀瑶山进苗寨,行程30多万公里,筛查病患16万余人,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架起了沟通党政军群的连心桥。 赢得一片真心 张卫达出生在医生世家,开奖,从小就有“愿将他病当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的医者情怀。 科室每天七八台手术连轴转,还要到各地义诊。有人提醒张卫达注意休息,他却笑笑说:“一台手术就能救回一个生命,一次义诊就能为十几甚至几十个贫困家庭先心病孩子带来希望,想到这些,付出再多都值得。” 2011年12月5日,张卫达连续工作48个小时后精疲力尽,出现了快速房颤、心跳紊乱的情况,atv,几乎无法站立。此时,一名重症患儿已经进入手术室,同事们担心他的健康,要代他主刀,他却说:“这个孩子病情重,手术前期准备也是我在做,你们不了解情况,还是救命要紧……”待稍作休息后,便又走上手术台。 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米岗村的7岁女孩黄羽彤,是2006年第一批接受救助的患儿。想起给自己第二次生命的心胸外科医护人员,小羽彤心中充满了感激,用画笔在家里破旧的墙壁上画满了“太阳花”,下面写着“感谢军队医院的叔叔阿姨,愿他们像太阳一样永放光芒”。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张卫达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