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题:今晨,我们再送神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目击记 新华社记者田兆运、蔡琳琳、梅常伟 深秋的北京航天城,天朗气清、景色宜人。千里之外的东风航天城,碧空如洗、高远纯净。 酒泉——北京,相距两千余公里。此刻,因为承载着同一个飞天梦想而目光相聚,天涯咫尺。 2016年10月17日7时,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进入30分钟准备。透过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的巨幅液晶屏可以看到,搭载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整装待发。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飞控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即将开启飞天路上新的传奇:牵引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0天,而这也将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5分钟准备!”大厅扩音器里,传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的声音。两名航天员再次检查调整束缚带,直播,关闭面窗,镇定地等待飞天时刻的到来。 “1分钟准备!” “10、9、8……点火!起飞!”7时30分,长征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一号飞船腾空而起,直指苍穹,踏上与天宫二号相会的浪漫之旅。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 来自各测控网点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中心。各种数据、曲线不断闪烁,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不断跳跃。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飞船飞行的每一秒都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危。 中心神舟十一号总体主任设计师胡国林形容自己是坐在“火山口”执行任务。此刻,他正在严密监视着飞船和航天员的各项指标状态。 “逃逸塔分离!”——这意味着火箭和飞船越过了最为危险的上升段前两分钟。胡国林终于松了一口气。为了这短短的时间,他们应急救生方案就做了几十个,目的只有一个: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 “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伴随着一连串熟悉的口令,火箭飞出大气层。 很快,飞船迎来属于它的重要时刻——船箭成功分离。 透过飞控大厅的液晶显示屏可以看到,直播,神舟十一号美丽的身影独自遨游在深蓝色太空。 此刻,任务“接力棒”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交到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手中,他们将继续为航天员保驾护航。 船箭分离后的第14秒,上行控制岗位的工程师费江涛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送了第一条入轨指令。从他指尖发出的每一条指令,关系着飞船的每一次姿态调整、每一次变轨,也将引领着飞船的九天赴约之旅。 “帆板展开正常!”费江涛发出的指令得到了响应——神舟十一号飞船张开蓝色的“翅膀”,吮吸着太阳的能量。 与此同时,轨道室工程师张宇正带领同事们与时间赛跑。他们要在5分钟内精确计算出飞船的初始轨道参数。而这组参数,也将是判断飞船是否发射成功的唯一依据。 很快,张宇给出了答案。 “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飞控大厅里掌声响起。 黎明起程,奔向太空。漫长的太空飞行中,这只是一个开始。伴随着神舟的飞天轨迹,中国航天人将把梦想写在更加高远的太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