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依次为《神灵之手》《西行漫记》《伟大的道路》图书封面 原标题:世界视野下的中国长征丨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外国人笔下的长征奇迹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以其艰苦卓绝的历程和彰显出的伟大精神,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和具有全球影响的旷世奇迹。长征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亲历长征的外国人、踏访红区的外国新闻记者,到研究长征的外国专家学者、重走长征路的外国友人们,他们以不同的笔触、独特的视角,从不同方面审视长征波澜壮阔的历程,思索长征的重要意义和长征精神的深远影响。这些外国人对长征的记述和研究,直播,使长征和长征精神声名远播,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亲历者追忆长征见闻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大家庭中,闪现着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人士。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亲历中国红军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直接见证红军不惧艰难、勇猛向前的奋斗历史之后,留下了记述真实经历、反映真情实感的文字记录。其中负有盛名的有两位:一是参与“导演”长征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二是被迫陪着走长征、冷眼旁观长征的传教士薄复礼(鲁道夫·勃沙特)。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是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一位。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的李德,是一位职业革命家,曾就读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后在苏军参谋部供职。作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红军的军事顾问,李德因不谙中国国情,又骄傲自负,对战争提出错误的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几乎将政治上还不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带到了军事崩溃的边缘,导致中央红军被迫离开苏区,开始战略转移。此后他全程参加了红军的长征,是唯一走完长征全程的外国人。在遵义会议上,李德受到批评,其最高军事指挥权被撤销。之后,李德随红一军团行动,到红军学校任教,参加红军参谋部的工作,并担任军委所属的一个编委会的主任。1939年秋,李德奉命回到莫斯科。1948年(有说1949年)回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0世纪60年代李德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反华文章,1973年出版了回忆录《中国纪事1932-1939》。1974年8月,李德病逝于柏林。 李德在回忆录中对红军长征作了比较实事求是的总结,“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从政治上看,长征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红军抵御了占有强大优势的敌军,突破了敌人的坚固阵地和重重包围,给敌人以数十次打击和成百次骚扰。红军行程1万多公里,横贯12个省,翻过18座大山,其中有5座终年覆盖着冰雪,渡过24条大河。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中国红军——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的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明证”。对于自己给中国革命造成的负面影响,李德实际上是有所认识的,他承认西方的作战方法在中国不一定总是行得通。他说:“必须由中国人的心理和传统,由中国军事经验的特点来决定在一定的情况下采取什么主要战术。中国同志比我们更了解在他们本国打革命战争的正确战术。” 薄复礼的情况与李德大相径庭。他是瑞士籍英国传教士,虔诚的基督教徒,在精神上是中国革命的“局外人”。1922年,薄复礼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在贵州境内的镇远、黄平和遵义一带传教。为适应在中国传教的需要,atv,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薄复礼。1934年10月,他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六军团当做“间谍”扣留,就这样被“裹胁”着参加了长征,随红军生活了560天之后,1936年4月在昆明附近被释放。在他迫不得已的长征中,他日渐看到红军的实情,并为红军的热情、信仰和追求所感染。离开红军后,他利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口授完成了亲历红军长征见闻录——《抑制之手——为基督在中国被俘》。该书于当年12月在英国出版,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还早一年出版,是目前西方世界所知的第一个“长征故事”。 《抑制之手——为基督在中国被俘》一书的中译本全名为《神灵之手——一个西方传教士随红军长征亲历记》。该书从一个传教士的角度,真实描述了与红军朝夕相处、长途行军的所见所闻所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红军的战斗生活历程、红军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实况,以及红军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和统战工作艺术。它是进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对于研究1934年10月到1936年4月间红六军团和红二方面军的某些重大活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当然,书中也有记述不准确的地方,要以历史的眼光、持分析的态度看待。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