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期货行业人才培养暨大商所期货学院转型发展交流会”在大连召开。值大商所期货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来自行业、高校等长期致力于期货学院发展的代表嘉宾相聚滨城,就期货市场发展、人才培育和期货学院转型升级做了深度交流和探讨。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期货学院十年来为行业人才培养做出的积极贡献,并一致表示,将继续支持期货学院工作,培育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推动期货市场更好发展。 大商所总经理王凤海表示,人才是期货市场发展的基石。2006年,在期货行业人才匮乏的背景下,大商所满怀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不舍推动期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情怀,在各家交易所中率先成立了期货学院。十年来,大商所坚持合作共赢,依托各地期货业协会,初步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培训网络。目前,在全国28个中心城市设立了期货学院分院(教学点),其所在地区的客户成交量占大商所总成交量的95%以上。王凤海说,十年来,大商所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培训模式,atv,初步建成了期货行业专业人才培育平台。通过期货学院、EDP培训、“十大投研团队”评选等服务品牌,为产业企业、期货公司、券商、基金、银行、保险等企业和机构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投研人才。其中,通过期货学院为期货公司、产业客户、政府及媒体等,累计培训各类人员超过1万人次,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多数学员以在期货学院培训经历为荣。十年来,大商所坚持与各方共生共享,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市场服务体系。在前期开展的“千村万户”、“千厂万企”等服务工程基础上,交易所积极推动“银期合作”、“保期合作”,支持产业企业、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利用期货平台和工具深化合作,探索推出场外期权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模式,其中“保险+期货”被写入了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王凤海说,十年来,在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建设下,大商所持续开展人才培训及市场服务的探索,为期货行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力支撑了交易所各项改革创新。一是通过对行业人才的培育,交易所业务创新面临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助推了焦炭、焦煤、铁矿石、塑料等12个期货品种成功上市运行,初步建立起综合性期货品种体系,成功实现了由农产品交易所向综合性交易所、由区域性交易所向全国性交易所的转变。二是通过对行业人才的培育,产业客户和机构客户参与市场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市场结构明显改善。截至10月底,参与交易的单位客户数是2006年同期的4.5倍,单位客户的持仓占比已增至44%。三是通过对行业人才的培育,使得企业风险意识明显增强,期货市场功能逐步显现。目前,国内油脂油料行业中,70%的豆粕和棕榈油、40%的豆油等现货贸易采用大商所价格进行基差定价;铁矿石现货贸易也开始逐步推广基差定价。另外,目前国内90%以上的大型油脂油料企业以及85%以上的棕榈油进口企业都参与了大商所相关品种交易。 过去十年,期货学院对交易所创新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凤海表示,大商所发展战略及市场结构较过去有了大的改变,对行业专业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现有的培训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一方面,2014年以来,大商所紧紧抓住金融业新一轮改革开放重要机遇,以农产品期权上市、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和场外市场建设为抓手,推动实施了从单一、封闭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向多元、开放的综合性衍生品交易所转变的战略转型。目前各项重点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期权、国际化、场外市场等新业务对行业人才的需求,现有的培训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另一方面,atv,当前产业客户参与市场的数量较少,影响了期货市场运行效率、运行质量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亟需转换培训思路和模式,推动更多产业企业了解和参与期货市场。未来,在产业客户培训上期货学院将要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也会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基础性培训工作等。 最后,针对期货学院的未来发展,王凤海表示,大商所 将继续坚持共享、共建、共赢原则,进一步强化与各地证监局、协会及会员单位的合作,着力推动期货学院发展转型。一是加强创新业务和高端培训,提升培训层次和效果;二是在现有服务品牌基础上,支持期货学院分院、会员单位与高校合作,启动期货后备人才培育工程;三是多形式支持会员单位建设产业培育基地,不断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四是利用期货学院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合力,做好人才培育工作。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