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主权评级机构频频警告中国银行业风险。惠誉称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可能是官方预计的总资产1.8%的十倍;而标普警告称地方债和企业债的高速增长将危害中国财政。 其实中国银行业体系的不良贷款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法国巴黎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罗念慈看来,预测中国银行业危机30年来一直被证伪的核心原因在于,这些分析师把中国市场看做一个由自由化资本市场和开放的资本账户推动的开放市场。 罗念慈认为,中国金融体系风险有,但不是系统性的。via 罗念慈: 不会爆炸的系统性金融“炸弹” 尽管债务水平高企,开奖,但中国的金融风险是局部的,而非系统性的,不过随着中国继续金融市场和资本项的自由化,这一局面将会改变。但是,只要当前的体系架构仍在,或者改变速度极为缓慢,不良资产本身可能不足以触发金融危机。这是因为主要银行依然是国有的,而这些银行受到稳定的零售存款资助。讽刺的是,他们的隐性担保政策是通过扭曲债权人的行为而成为维护该体系的关键。 如果中国是个开放、成熟的市场,那么不良贷款问题会令债权人对债务人丧失信心,不再提供融资,导致体系以债务货币危机的形式崩盘。不过中国大部分债权人都是家庭储户,他们最终获得政府的隐性担保支持。 只要公众信心不失,中国的债权人就不会给银行体系“断粮”,因此银行业不会给企业“断粮”。这种“非理性”行为表明没有人能轻易撬动中国金融体系,因此不会出现金融危机、资本外流或者人民币汇率崩盘。同时,中国封闭的资本账户也帮助锁定国内流动性,维持银行业体系完整。 中国的债务负担目前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重的,国际清算银行(BIS)认为,当一国私人部门的债务率升至年GDP的25%以上,金融危机将随之到来,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991-92年芬兰金融危机,19997-98韩国、90年代初的美国和英国,以及2007-08的金融危机。一系列人预计,2015年中国的非公共部门债务率已经升至30%以上,高于BIS预期的20%。不过扣动危机的“扳机”,即一个放松监管的金融体系、沉重的外债负担,以及开放的资本账户在中国都不存在。 因此,对中国高债务水平和资产质量下滑将导致金融体系崩溃的担心夸张了。一般来说,银行不会因为有不良资产而倒闭,只会因为无法获得资金而倒闭。银行业危机的触发者在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的负债端,不良资产上升本身并不会毁灭金融体系。 中国的银行业可能有不良资产,但他们能从国内储蓄这块获得稳定的融资,尽管连年上升,但银行的贷存比仅100%,不及许多国家的一半。国外债权人在中国银行体系融资中无足轻重,因此体系不会轻易受海外资金撤出的影响。 当然这不是完全否认中国的金融风险。罗念慈认为,中国银行业的真正风险在别处。 风险在别处 因小型和地区银行的快速扩张,一些局部金融风险的确在上升,这些银行通过隐蔽的、复杂的金融活动参与监管套利。小型银行和地方银行2016年的银行间借款占总融资比例从2015年的12%上升至15%,而四大行等大银行仅2%。26家上市银行的财报显示,几乎每家小银行和地区银行在2013年至2015年间都增加了对银行间融资的依赖,银行间借款占融资渠道的比例从25%至50%不等。大型银行因为不愁储户的储蓄,且与政府和国有企业关系良好,因此能获得稳定的融资。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优势,小型银行更依赖批发融资。 一般来说,增加对批发融资的依赖令系统风险上升,因为当银行间市场失灵,比如“钱荒”时期,这些小型银行易受融资收紧的伤害,可能给系统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在发达市场中,这可能导致系统崩盘。不过中国的形势不同。中国央行很可能会介入,要么通过保持资金流动,要么要求大银行并购小银行,就像1998年要求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所有的债务那样。 “中国银行体系中最脆弱的一个环节在于信贷创造复杂性的上升,其中包括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间为了规避监管对贷款的约束而进行的多层结构交易。自2011年以来,银行给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均增速达到35%,即便其他类型的银行贷款增长依然相对稳定的维持在14%左右。”罗念慈说。 这就是所谓的影子银行,我们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具体见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一文读懂中国的影子银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