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下10位进出口企业的财务老总问笔者6.70什么时间破,更有甚者担忧10月底人民币能不能到6.80。虽然大家忧虑人民币贬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得不说,大家对人民币波动的理解方式可能有了不小的偏差,按照这种思路在人民币市场肯定很难踩准点位,踩雷的可能性颇高。 将人民币的点位与具体时点挂钩是非常普遍的思维方式,其隐含的心理假设是“监管当局对人民币未来的走势有一张既定路线图和时间表,要么是升值方向,要么是贬值方向,在路线图基本方向没有改变之前,atv,人民币必然在某个时点突破某一点位”。 不能说上述想法没有道理,但现实世界远比上述心理假设复杂,经济管理与市场调控绝不可以按图索骥,即使监管当局最初心里真有这样一幅升贬值的路线图,但面对复杂的市场变化,也几乎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在笔者看来,与其不断猜测未来某个时点人民币的具体点位,不如多关注一下市场结售汇格局的变化趋势,atv直播,因为无论对于进行结售汇操作的企业和民众个人,还是对于制定汇率政策的监管当局,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才是与其切身利益关系更直接的东西。 举个例子,为什么2016年7月18日人民币在突破6.70之后突然扭贬为升?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伴随人民币5、6、7月份的连续贬值,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快速扩张,5、6、7三个月的逆差(即期+远期)总额分别为16、124和247亿美元,扩张速度高得吓人。这说明面对越来越好的结汇价格,出口企业无动于衷,而进口企业和民众个人则“激情澎湃”。如果任由这种“贬值与逆差齐飞”的情景延续,那么接下来很可能是贬值预期失控,外汇储备高速萎缩。从稳定市场情绪的角度考虑,有必要给人民币的贬值车轮踩踩刹车。 其实这种案例并不鲜见。大家一定还记得2015年那个令整个外汇市场“心神荡漾”的8月吧。虽然央行不遗余力地强调,8.11汇改的目的在于改革人民币定价机制,但几乎整个市场都把目光钉在了人民币的一次性贬值之上。虽然笔者当时在文章里明确提示大家“快速贬值在8月11和12日两天就会结束”,但是根本没有几个人敢信。面对飙升的结汇报价,企业结汇意愿极度深寒,而购汇热情则如烈火烹油,8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高达1784亿美元,创历史峰值。 之后的故事大家应该也记得:从8月13日开始,人民币贬值步伐暂停,陷入横盘震荡,但结售汇高额逆差的格局并未改变,于是从9月开始人民币对美元由横盘震荡转为小幅攀升,并一直延续到2015年10月底。 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具体点位固然重要,但市场稳定更受关注,人民币汇率调控的重中之重是不能诱发强烈的单边做空风险,不能给外汇储备造成快速下行的压力,不能影响人民币在人民大众心中的基本信誉。 上述逻辑如果成立,那么其合理的推论就是:既然高额逆差会抑制人民币贬值速度,甚至导致人民币扭贬为升,那么如果结售汇逆差压力大大降低,人民币贬值预期降温,人民币继续贬值的可能性则有望提高。 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举个例子。 2015年11月,经历了连续2个半月的调整之后,人民币对美元重启贬值进程。为什么在11月重启,也许主要原因就在于10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即期+远期)大幅下滑至259亿美元,仅为8月的14.5%,9月的23.5%,8.11汇改启动之后,逆差扩张的高危期似乎已经过去。 再举个例子,2016年春节前,人民币贬值预期十分强烈。人民币从2月中旬开始扭转贬值态势,震荡攀升,并一直延续到4月底。从5月开始,人民币再次启动贬值步伐。为什么是5月重启,因为5月重启贬值最安全,因为5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即期+远期)只有16亿美元,是2015年7月以来的最低值。 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不难发现,人民币升贬值的节奏其实和时间的流逝关系不大,而是与投资者情绪,以及情绪支配下的结售汇行为关系紧密,市场调控始终在高度关注市场情绪的变化,令人民币快速达到哪一个点位并非首要目的,避免市场情绪失控才是政策核心。 总之,别再为人民币何时突破6.70或者6.80而寝食难安了,因为监管当局都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真正掌握这个答案的是在外汇市场里沉浮的千万投资者,他们的集体决策是决定人民币升贬的首要因素。如果未来数月结售汇逆差都不能在7月的基础上显著降低,那么大家基本可以断了人民币将很快再创新低的期盼。但如果情况相反,也许新一波大行情就要展开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