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数据显示,有4个省份的资金存量超过了10万亿元,为广东、北京、江苏和上海。其中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超过了16万亿元,位居各省份榜首。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或称“资金总量”,是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的结果之一,也是经济运行的动力之源。在中国,城市资金总量反映的不仅是自身GDP的数量,也跟该地区的区域辐射力有关。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研究各省份过去10年来资金存量的变化发现,广东、北京的资金存量遥遥领先。相比10年前,资金存量增长最快的省份大多是西部地区,而山西、辽宁、黑龙江等能源重化省份则增长最为缓慢。 存款前三为粤、京、苏 数据显示,有4个省份的资金存量超过了10万亿元,为广东、北京、江苏和上海。其中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超过了16万亿元,位居各省份榜首。 广东省拥有广州和深圳两座一线城市,去年深圳的资金存量达到57779亿元,在城市中仅次于京沪;广州的资金存量达到42843亿元,在城市中位居第四。广深两座城市资金存量之和达100622亿元,略高于上海。 这样的格局大抵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即北有北京、东有上海,而南边的中心则相对平摊到这两座城市上。 作为强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均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心城市,两城的资金总量均在10万亿元以上。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128573亿元,比年初增加15248.7亿元,在省份中仅次于广东,高居全国第二。 第二经济大省江苏则以11.1万亿的资金存量位居第三。其中江苏三大城市南京、苏州和无锡的资金存量分别为26471亿、25231亿和13181亿,三城之和达到了64883亿元,占全省近六成。 在广东、北京、江苏和上海之后,排名第5的浙江也正在接近10万亿大关。去年浙江资金存量达到了9万多亿,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作为沿海发达省份,浙江的GDP总量不到山东的七成,人口只有山东的56%,资金存量却比排在第6的山东多出1万多亿元,主要原因在于浙江的产业结构以民营经济为主,民间财富更为雄厚,资本市场更为活跃;而山东则以重化工业和农业为主,资金流量相对较小。 西部人口大省四川则位列山东之后,资金存量达到6万亿元,名列全国第7。虽然四川离山东差距较大,但也领先后面的河北、河南不少。目前河北、河南的资金存量均在4.8万亿元左右,与排名第10的辽宁差距非常小。 在榜尾方面,资金存量在2万亿元以下的有9个省份,其中海南、青海、宁夏和西藏的资金存量均低于1万亿元。 西部省份增长最快 从增速来看,过去10年来,资金存量增速超过400%的省份共有14个,超过450%的省份有9个,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西藏、青海和贵州高居前三。 西藏过去10年的资金增幅达到了704.6%,在各省份中位居第一;青海则为608.6%,位居第二。这两个省份的10年增速之所以最高,一方面是因过去10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投入较大;另一方面,这两省份的经济体量本身就较小,在投入增加的情况下,增速也显得较快。 贵州、重庆和四川这三个西南省份的增速高居前列,也与国家加大西部开发有关,如四川,atv,在汶川地震后投资较为集中。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这三个省份的产业布局和调整做得较好,产业结构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长三角大量企业尤其是电子巨头转移落地。制造业方面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发展不错,因此经济增速也保持较快增长。 与之情况相似的还有安徽、江西和湖北、湖南这些长江中游省份,相比东北、华北、西北等地过于依赖能源和重化等传统产业、产业结构老化的不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产业结构更为丰富,能源与经济体系的构建比较完备,受能源价格下行的冲击也较小。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长江中上游地区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大大方便了,这些地方也是2008年之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点布局地区。 多原因致部分城市增幅慢 增速后十位的省份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广东、浙江、北京、上海这些沿海发达省份,在土地、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后,这些省份的不少产业纷纷转移到中西部以及东南亚等地区。 此外,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些省份也在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增速也自然降缓。例如北京、上海增速较慢,主要是这两地主动进行结构调整的结果。尤其是这两个超一线城市人口已超2000万,出现人口、交通、生态方面的“大城市病”,为了从病根上破解这些问题,京沪相继提出人口控制和产业疏解的政策。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