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缓解银行资本压力 本报记者 吉雪娇“截止今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到2.15%。”近日,这组数据的出现,再度令“腹背受敌”的银行业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在“银行不良率远未见顶”的当前,银行应该如何缓解资本压力?不良资产证券化被认为可能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 另一方面,从相关试点启动以来,不良资产证券化虽波折不断,但依然在努力前行。就在6月29日,国内首单小微贷款债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和萃2016年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和萃二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 A 银行业不良率急剧攀升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似乎驶入了一条“快车道”。2015年期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8426亿元极速上升到12744亿元;而在2016年,这一速度有增无减。据银监会此前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1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度末上升0.07个百分点。而在二季度,据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近日举行的“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披露数据,截止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两万亿元,不良率达到2.15%。 断崖式下跌的利润增速、不断缩减的传统利差,加之在业内人士看来尚未见顶的不良率……种种因素叠加下,银行业被认为正在面临着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 在银行不良余额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对其进行消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不良贷款证券化无疑是出路之一。就在今年2月,不良资产证券化时隔八年后正式重启。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六家银行成为不良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机构。而在随后的4月1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组织市场成员制定的《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正式发布。万事俱备下,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已然“呼之欲出”。 B 试点银行积极试水不良ABS 事实上,就在5月,中行和招行分别发行了3.01亿元和2.33亿元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宣告不良资产证券化时隔八年正式重启。而在6月29日,由招商银行作为发起机构和资产服务机构,以小微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和萃2016年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和萃二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发行规模(面额)为4.7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首批三单产品在市场中均获积极认购。以和萃二期为例,据有关发行资料显示,本期证券优先档发行规模(面额)为3.60亿元,占比76.60%,评级AAA,获1.86倍认购;次级档发行规模(面额)为1.10亿元,占比23.40%,溢价2%发行。“珠玉在前”下,首批视点的其开奖直播银行也在积极筹备。有消息指出,农行将于近期发行“农盈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其发行规模达30.64亿元。“目前较500亿总试点规模而言仅发行了2%的规模。”中信建投证券研报分析认为,预计下半年会有更多产品推出,但单笔规模有限,以10亿规模以内为主。 C 利于短期内改善资产质量 在北京银联信银行业观察家钟加勇看来,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用证券化手段帮助银行化解不良资产,以实现“轻装上阵”。“与其开奖直播转让不良资产的方式相比,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拓宽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与融资方式,可以更好地进行大规模处置,并且提高处置效率,有利于短期内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钟加勇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而将不良资产出售范围扩大到市场上所有证券投资者,也将有助于扭转目前不良贷款“买方市场”的状况。 不过,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依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今年4月举行的2016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年会中,律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金融中介机构一个共同的观点在于,不良资产证券化虽然是处置不良资产的渠道之一,但难点在于如何保证现金流回收的确定性。“不管回收金额还是回收时间,不良资产证券化相较于一般证券化,不确定性要高很多。”标准普尔评级公司结构融资评级董事雷明峰认为。 此外,如何对不良资产形成合理定价,也为业内所争议。“目前由于本港台直播国资产证券化的历史数据量不大,一级市场不能做到定期发行、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定价估值体系。”《2015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中指出。不过上述报告也给予建议,“可以先从对个人贷款ABS产品做市入手,这类产品相对标准化程度高,风险稀释程度好,现金流更为平滑更易定价,进而推动做市商机制的发展。” 作者:吉雪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