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_庄诗莹 通讯员_林仙淋 本报讯 驱车行驶在沿海大通道深沪湾段,一排排木麻黄、夹竹桃、高山榕、黄槿长得郁郁葱葱,牢牢护卫着海堤。在这片基干林未种之前,这里是一片荒滩,杂草丛生,遇到台风天气,海浪直接冲击着海堤。2013年起,晋江投入2000万元开展沿海基干林带修复提升工程,选择一批适合在海边盐碱地生长的树木,建起这条长达9公里的基干林带,如今已是绿树成荫。 晋江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工作。2012年以来,晋江投入资金6500万元,针对风口地段重点造林,优化树种选择,创新管护机制,确保有人种有人管,实现了沿海大通道陈埭外线及龙湖杆柄至英林埭边段防护林修改提升工程全线闭合,完成全长51公里的沿海基干林带修复提升,新增造林面积约246.7公顷,在晋江海岸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分类施策 创新风障设置形式 据介绍,晋江深沪湾和金井沿海受东北季风影响,风沙危害大,水分蒸发快,苗木成活难。为使“防风”问题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提高苗木成活率,晋江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多次邀请林业、海洋、水利等方面专家进行现场踏勘和研究讨论。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晋江开始实施沿海新的风障工程建设,根据不同地段风力特点,设置不同的风障形式进行分类建设。 在强风口地段设置高2.5米的永久性石墙风障,结合周边旅游景区需要,在龙湖衙口旅游景区和深沪古森林保护区地段还特别采用了景观石墙,提升品位和档次;在次风口地段设置混凝土预制柱加挂竹廉、高2米的半永久性风障;在弱风口地段设置可三年一换的杉木加挂渔网和防腐木挂渔网的可拆卸风障。 目前总共投入资金870万元,建设各类风障16公里。通过采取不同形式的风障,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得到有效提高,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整体成效更是提升。同时,随着苗木不断生长,为了提升防护高度,晋江市还将投入资金300万元,规划实施风障加高工程。 适地适树 创新种苗培育方式 除了创新风障的保护形式,晋江更是在选用种苗方面下大力度。主风口临海一线树种主要以“惠安1号”“平潭2号”等品种木麻黄为主,次风口、弱风口统筹兼顾景观需要,种植高山榕、小叶榕、夹竹桃、黄槿、美人树等景观树种。 为妥善解决外调苗木在晋江种植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这一难题,晋江市还创新种苗培育方式,委托在晋江市辖区内且地理位置位于沿海的晋江坫头国有防护林场组织苗木培育。晋江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坫头国有防护林场培育的苗木适应了晋江本地沿海气候,成活率高且长势好,解决了苗木“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提前培育下一年度所需要的苗木,确保当年度基干林带造林苗木来源。 此外,晋江市与福建农林大学签定沿海基干林带监测和造林技术研究合作协议,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平台,针对风口地段造林,优化树种选择,开展晋江市沿海基干林带监测与造林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筛选适合晋江沿海基干林带造林的优良树种、研究晋江沿海基干林带造林新技术等内容。 持之以恒 创新管理养护模式 树是种下了,长期的管护也是沿海造林工作的重点。为此,晋江落实管护队伍,与泉州市国有林场管理处、坫头国有防护林场签订三方协议,将深沪湾、围头湾沿海大通道防护林交由国有林场管护,解决防护林管护不到位、林场面积小有人无林的局面。 在提升管护技术上,晋江还启动建设“智慧林业”,投入400多万元构建涵盖沿海防护林在内的森林资源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森林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等措施;投资330万元引入以色列耐特菲姆节水滴灌系统,将其引入沿海防护林建设,对基干林带实施水肥一体化全智能灌溉管理。 作者:庄诗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