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电台》是我很爱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帮电台 DJ,为了打破BBC对流行音乐的管控,在海上驾驶一艘叫 Caroline 的船,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摇滚乐。这个故事脱胎于真实事件,现实中的 Radio Caroline 直到今年五月才获得合法执照,仍然坚持在海上直播。 看到船的一瞬间,我感到心头一热。船是红棕色的,做得很精致,同时又像是经历了风浪——后来我知道,这是找当地人拼接并刻意做旧的。船尾有一个隔音玻璃围绕的直播间。其他人显然也被触动了,发出轻轻的惊呼。 走近直播间,更多的惊叹响起了。这是我见过最酷、最美的直播间。它小巧,透明,有一个完整的操作台,墙上贴满代表各种文化标签的海报:李小龙、鲍勃·迪伦、列侬和洋子夫妇。关键是,它不在某广播电台的大楼里,也不在谁的工作室里,它在一艘船上,而这艘船在沙漠里。 这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在海盗电台的文化语境下,在撒哈拉这样的地方,被围绕在一群 DJ 中间,会让人不自觉得血压升高,觉得自己参与了一件了不得的冒险。 猫王 F4 走进直播间,向观众介绍这次直播——从北京时间7月30日早上8点,到7月31日早上8点,atv直播,15位主播将按顺序不间断地在撒哈拉沙漠播放他们挑选的音乐。他们告诉听众,这是一次几乎非商业的活动,活动甚至没有冠上“猫王”的名字,只是想实现关于电台的梦想。由他们来说电台梦想是让人信服的——曾德钧从 7 岁开始组装收音机,后来做胆机、做音响,又创立猫王收音机,一辈子几乎都在做同一件事。黎文则是荒岛电台的创始人,也是黑胶唱机的狂热爱好者。 猫王F4 在直播间 “为什么大众流行乐听起来那么无聊,那么没有人味儿?我认为大家应该多一些媒介去了解平时听不到的音乐。”黎文用广州普通话说道。 经过最后五秒倒数,直播间上 On Air 的红灯亮起了,面向远在 1万公里之外的中国。 24小时电台 很难去完整描述这 24 小时的电台直播,说实话,也许没有人从头到尾听完。 但这绝对是充满了情绪的 24 小时,在这 24 小时里,我们在沙漠边缘,就像真的在大海中央,所有人进进出出,在这艘船上游荡、喝酒、说话、又哭又笑;这 24小时,也是撒哈拉沙漠这么多年里第一次可以听到电台——工作人员提前从国内运来了信号设备,让方圆几公里能接受电波。酒店的本地员工都不下班了,坐在门廊里听广播。 而直播间里是交替出现的十五位 DJ,分别值守自己的时间。 第一个直播的是有待,中国公认最有影响力的 DJ 之一。他带了自己的黑胶做直播(后来我发现,不少 DJ 都是带着一箱黑胶来的),选择音乐的主题是在摩洛哥录制的伟大专辑,比如 U2 的 FEZ-Being Born,The Clash 的 Rock the Casbah。在撒哈拉的黑夜里,他的声音非常清澈、和缓。直播两个半小时后,他从船上跳了下来,就像《海盗电台》结尾时海盗DJ们跳海那样。 在后来的聊天中,有待告诉我,他已多年没做直播了,现在他做的一档爵士音乐节目,是在家提前录播制作的。“这种live 的感觉还是无可比拟的,包括拿着唱片做直播也是一种珍贵的传统,当你手上拿着一张黑胶唱片,你要说的话、你直播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戴以戎(Metro Radio 总监)和搭档 Cory Ashworth 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启健 Kent 的直播,他在现场用白话(广东话)直播。那应该是第二天上午,我独自坐在大厅最角落的沙发上,阳光被暗红色的窗帘过滤,整个大厅笼罩在梦一样微醺的光晕里。这种氛围很像电影《东邪西毒》,又很像《滚滚红尘》。当林忆莲翻唱的《残梦》响起时,我开始流泪,不知道是因为歌曲,还是因为 Kent 异常动听的白话。非常巧,在来摩洛哥的前一天我结束了一段为期四年的恋情,分手对象是广州人。 Kent李启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