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江的厂房里,很年轻很漂亮的女孩子在那里,一天十几个小时不断重复一个动作,“很不人道”。张旭生看完这个场景后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自动化改造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把人从繁重的劳动里解放出来,做自动化设备非常有必要。” 然而,制造业资深人士刘文(化名)提醒,表面上看,机器换人的自动化改造,可以降人工成本,避免人道问题。但从财务上来看,如果有的企业忽略了机器投入的成本、不断上升的能源、物流、土地等成本,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那生产效益就不会提高。 03、自动化改造具有高商业风险,失败是家常便饭 刘文的提醒源自亲身经历。 他有个合作伙伴,主要为品牌服装公司代工。它花大价钱弄了套自动化生产设备,以及自动化的样板工厂,结果不符合市场需求。别说提高生产效益,连效率都没提高。工厂和设备还留着,现在主要是给投资人和政府参观了。 高投入的自动化设备成了作秀的道具,典型的“和尚念歪了经”。 实际上,这种现象是企业为了融资赶时髦,被逼出来的。 长期观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阚雷表示,单纯的自动化和智能制造是南辕北辙的,自动化越高,可能柔性化响应速度反而越低。 郭朝晖说,如果改造成“黑灯工厂”(指无人生产的车间),结果不赚钱,那就是白瞎了。要不要自动化,核心还是得算能不能帮忙赚钱,不能赶时髦。 赶时髦,犹如高空走钢丝,风险巨大。 德国库卡的机械臂全球闻名,只要修改参数程序,就能在各产业应用,如搬运、抓举等,这是典型的通用设备,已经跑通盈利模式。 但张旭生做的是非标型设备:“要根据这个企业、这个应用场景,重新去设计。” 制伞的自动化组装设备,不可能应用到制鞋行业,甚至雨伞规格不同的制伞企业也用不了。每一套设备,基本都是从零开始研发的。 所以,血本无归的失败就是家常便饭。 晋江市政府曾找过几个高校,拿财政拨款研发自动化设备。比如以机器人闻名的北方某理工类大学,研发了将近一年都没有成功,投入的钱都打了水漂。 “这种设备研发并不是高精尖技术,主要是技术集成,需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搞才合适。”张旭生感慨道,因此除他以外,团队核心成员找的都是资深工程师。 “非标自动化设备的研发成本高,回本周期长,风险大。不论研发公司还是生产企业都需要吃苦,绝不会像互联网行业,投资回报有几何级的增长。”张旭生说,连他们这样的技术团队,都不得不考虑“从卖设备的,变成卖产品的”,为钱操碎了心。 然而,高风险,才有高回报,亘古不变的商业法则。 国内西装定制的青岛红领集团,为了升级,对工厂进行自动化改造,耗时10余年,花费2.5亿元,在2012年基本建成非标西服定制的“智能工厂”。生产线上2000多名工人,每天能生产3000件款式各异的定制服装,工厂定制生产复杂但不会失序。 其后5年,红领每年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实现了翻倍增长。 但是,作为标杆的红领“智能工厂”模式,业界也不太认。 刘文觉得,红领的西装定制只是在标准化、规范化上做的不错,并没有显著提高生产效益。“西装定制本身就需要个性化制作,如果大批量生产出一样的那才奇怪呢。” 说到底,能赚钱才是王道,管它是不是智能制造,甚至工业4.0。 04、4成企业没准备好走向工业4.0 麦肯锡咨询公司2016年一份报告显示,近80%的中国企业希望拥抱工业4.0,但40%以上的企业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好踏上工业4.0征程的准备。许多中国企业仍处于工业2.0,甚至更低的水平。 杭州利富豪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冠敏观点就佐证了上述报告。他认为,atv,不少企业,“基本的管理流程信息化都没做到位,就想直接跳到工业4.0,或许只能做出个样子。” 郭朝晖认为,不能迷信工业4.0。 工业发达不发达、是不是高端,并非简单以“是否为工业4.0”为衡量标准,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情况去选择。 有些特殊产品不适合流水线生产,就会停留在1.0、甚至手工劳动;有些市场和产品变化太快的行业,可能长期停留在2.0;而工业3.0具有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特点,特别适合石油化工等大型流程行业,也未必需要进化到工业4.0。 马云的预测,很是乐观。 但对制造业来说,可能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