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7 11:13 来源:极客公园 脑机 /技术 /黑科技 作者: geekerdeng 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取得的进步和他在商业价值上的表现被学界和业界同时看重,「脑机接口技术」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 10 大最具突破性的科技创新之一,更被认为是继人工智能后下一个必须关注的前沿技术。而硅谷 IT 巨头 Facebook 和伊隆·马斯克的 Nerualink 公司已经将脑机技术当作自己的下一个目标。 8 月 6 日上午的前沿社夏季会晤论坛上,杜克大学神经工程中心创始人 米格尔·尼科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博士分享了脑机技术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对 Facebook 和 Nerualink 的看法,展望了未来广阔的应用场景。我们选取了一些米格尔教授可以公开的观点,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脑机不是黑科技 为巴西世界杯开球的志愿者平托 图|视觉中国 2014 年的巴西世界杯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精彩的足球赛事之外,便是这个时刻:一名全身瘫痪的志愿者头上戴着一个复杂的电极帽,在一个巨大的「外骨骼」的帮助下,踢出了世界杯的开场球。 为 2014 年世界杯的实验者设计的这款复杂的设备,其实就是米格尔和他的团队一起实现的脑机项目之一。米格尔在实验者的大脑皮层上安装了数百个电极,记录大脑皮层的活动信号,然后信号经过传输/解码后,再把相应的指令信号发送到外骨骼,让「脚」动起来。当志愿者往前踢一脚,这一脚的「感觉」又再次通过电极传送到脑部形成反馈,让男孩真正感受到「踢」的存在。 米格尔说脑机技术的目的是让残疾人使用不像在用假肢,因为假肢只是躯体的一个无生命延伸,而借助脑机设备可以给人以「真实」的反馈。这是因为虽然人瘫痪了,但人脑控制运动的相关区域却没有停止运作,所以借助脑部的运动指令,利用脑机发送给「外骨骼」信号,人就可以进行「运动」了。 这个看起来并不复杂的过程就是我们谈到的脑机接入技术,由于大脑对任何类型的信息的加工都要征召分布广泛的神经元集群,而通过脑机可以对大脑的信号的搜集转化,让人们的意念绕过受到损伤的脊柱部位,来通过机器实现「动作」。脑机技术其实并没有超出现实科学的基础,只是一项将人脑和机器相结合的研究。 米格尔从上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脑机相关的研究,事实上,在他做人体实验之前,他在动物身上积累了大量的试验数据。2002 年,米格尔及其团队通过在猕猴脑中植入电极阵列,成功让猕猴通过意识控制机械臂完成抓取等动作。2008 年 1 月,团队让身在美国达勒姆实验室的猴子用意识控制了远在日本京都实验室内机器人的行走,整个控制闭环所需要的时间甚至比猴子从自己大脑意识传播到肌肉的时间还快 20 毫秒。 「操之过急」的Facebook和马斯克 马斯克的Nerualink做的脑机接口设备 图|视觉中国 在闭门会上,米格尔教授不仅分享了当前世界上脑机技术发展的现状,还和现场听众探讨了关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商业化路径。他认为脑机技术的使用目前还处于医学实验的阶段,现在还不是一个适合泛商业化的项目。 目前世界上的主流脑机接入方案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米格尔所研究的穿戴式设备,主要是通过在头部佩戴复杂的电子设备来捕捉人脑信号;另一类则是侵入式脑机设备,需要穿过人脑头皮插入电极来进行信号的搜集和反馈,目前两种方式都需要克服人脑内部信号庞杂的问题,脑机如何准确过滤和识别人脑信号并正确反应。除此之外,脑机设备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瓶颈亟待解决: 1,穿戴式脑机设备对人脑信号辨析不清晰; 2,侵入式设备可能产生脑组织排斥,甚至造成脑损伤; 3,侵入式脑机还面临着设备老化的问题; 4,脑机接口所依赖的反馈设备「外骨骼」太过笨重。 虽然伊隆·马斯克和 Facebook 两大科技互联网巨头在今年相继成立了脑机商业研究机构,但米格尔并不认可现阶段脑机有广泛商业化的价值。对于 Facebook 让用户无需讲话或手动输入的情况下,把用户大脑中的想法直接展示在计算机屏幕中的实验,米格尔认为虽然从技术手段是可行的,但是除了设备昂贵之外,一分钟 60 个字母的速度,atv,对于健康人来说,远不具备实用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