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相框还有一点很让我抓狂,当你把它放在桌上时,一旦没有操作,五分钟后就会自动变暗成为省电模式,而且没有系统选项可以调成「自动常亮」。相框不是手机,如果放在那里过几分钟就变暗,还要用户每次看照片那手触摸才能亮的话,不但是一件麻烦的事,从性质上看也不叫相框了。 事实上,一代定价 699 元,二代定价 1699 元,在这样的价格下,用户甚至能给父母买上一台平板,能听歌看电影,微信相框选择舍弃这些娱乐功能而主打相框,本应该把这最基础的功能做到更加人性化,但是却没有。我处处能看到微信相框的「克制」,但我却没有看到那种在克制后又做到「用完即走」的特点,这款相框处处围绕「微信」展开,却没有体现其本应该具备的实用性,说它「眼高手低」绝不为过。 硬件掣肘 在我理想中,智能相框应该是比传统相框更富有科技感的存在,所以它需要在把传统相框功能都做到最优时更进一步,从这一点上来说,微信相框的硬件上没有那么特别。 首先不论是重量还是空间占用上,它不但都没有传统相框的优点,反而是一种退步。一代产品 0.58kg,二代产品 0.96kg,并且都采用了相框+充电底座的设计,底座需要连接电源,如果你看到产品,你会发现要在家里摆这个相框其实很受限制,至少你需要它离电源很近。 其次,由于产品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外部扩展,相框本身也无法将照片导入或导出,所以相框自身的存储空间极大限制了它长时间的使用。一代内置 8GB 存储,二代 16GB 存储,不支持照片存储云端,按照一张照片 1MB(实际上现在手机的照片常常不止这个数字)来计算,二代产品最多放一万张,如果有视频之类的文件,那么这个相框其实是不够用的。所以最后出现的问题是,照片放满之后你只能再买一个新的相框,这种情况下要让用户来长时间使用,体验必然会受挫。 智能硬件不像手机应用,直播,「好生不好养」几乎是这一领域所有产品的共同特点。很多软件层面的更新只能依赖于硬件上的可扩展性,比如视频通话功能就必须要配备摄像头和麦克风等元件,微信相框也不例外,如果说第一代只是试水的话,那么第二代加入了摄像头功能原本还能做得更多,但也许是过分「克制」的缘故,微信相框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 让我们回想一下,微信相框第一代推出的时间是 2015 年年初,而在 2014 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 Google 以 32 亿美元收购了智能温控品牌 Nest,另一件就是亚马逊推出了自己的智能音箱 Echo。这两件事对于微信相框来说,其实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果说微信相框想要成为每个人家庭中的一台设备,那么应该尝试能够连接其他硬件设备,或者能够尝试加入一些更加智能的娱乐功能,这里有一个很典型的范例是亚马逊的 Echo Show。 在 Echo Show 之前,Echo 系列一直主打的是「语音助手」,来帮助用户在家庭当中控制比如电视、空调、电灯等设备,而除此之外,Echo Show 还能连接到亚马逊上的海量资源,不论是电影电视剧或者电子书。微信相框如果可以连接到微信公众号上的海量资源,并能够进行针对性优化,让用户通过语音搜索感兴趣的内容,那么至少在使用上面,它就拥有了比传统相框更为出色的能力,而且也会是巨大的优势。 我们真的需要智能相框吗? 像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没有受到好教育一样,微信相框这样的产品之所以没有受到欢迎,很大原因就在功能上面的滞后和封闭,这些问题从它最开始的开发上一定就有人意识到了,但当大家都习惯于从微信端来思考后,似乎功能上面要想更加开放就很难了。 我想起来「月光博客」曾经在知乎上面回答过「我为什么不喜欢微信」这个问题,他说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作者,自己在微信上面所有的行为都是被限制的,无法保存聊天数据也好,无法分享其他平台(特别是竞品)的信息也好,甚至是公众号无法加入超链接。这些功能上的限制全都是因为营造一个封闭的环境更容易「套牢」用户,让其不再迁移至其他平台。这个观点用在微信相框上也可以成立,所以你会发现,它的功能欠缺很多。 但我们需要智能相册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