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s.com 是美国 2000 年互联网泡沫里的明星之一。当时倒闭的公司大多有着类似的故事:一个和互联网相关的新点子 - 拿几笔风险投资 - 烧钱补贴用户做增长 - 上市 - 完蛋。 特别是电商相关公司。占纳斯达克指数 10% 权重的电商企业成了当年股价崩盘的重灾区。一支专门跟踪电商企业股价走势的指数, E-Commerce Times Stock Index,从 1999 年高点 340 掉到 2000 年的 61,跌幅 82%。 和 pets.com 同期有一家名叫 Kozmo 的公司,允诺一小时内送食品、影碟、便利商品等一小时送货服务,之后扩大到高价值名牌商品。这种生意今天也活不下去,更别提人们需要对着电脑才能联网的 2000 年。 还有些更离奇的公司,比如从事自助照片冲印的连锁店 Kinko 做了个每小时 12 美元的上网服务,让顾客坐在店里上网。 2000 年 3 月,有超过 6000 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绝大多数是科技公司。它们的特点是成立时间短、上市时间快、不挣钱。当时纳斯达克指数平均市盈率达到 175 倍。这意味着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这批公司保持当年的利润水平,投资人每投资 1 美元,需要 175 年才能回本。 等到互联网泡沫破裂、股价大跌时,多数公司直接消失了。 吹泡泡最大的动力是,参与者能弄到钱 2000 年互联网泡沫期间,参与者并不是不知道这是个大泡沫。 比如雅虎 1996 年上市后,它的创始人杨致远就颇为不安。他曾回忆说,“我记得开车回家,再回到办公室的时候我就想,‘我的天啊,我都干了些什么。’” 当时雅虎做的是网页索引大全,也就是之后的门户,收入来自广告。1995 年雅虎从红杉资本那里获得 200 万美元风险投资继续扩张。 如果只看收入和利润,雅虎刚上市那会儿不好。它上市前广告收入 140 万美元、但亏损 64.3 万美元。就这样的业绩,雅虎在泡沫顶峰,市值超过 1000 亿美元。虽然在泡沫破灭几年之后雅虎证明了自己是个还不错的生意,但在 1990 年代末,它显然是被过度高估的。 但它的投资方红杉和孙正义大概没有杨致远当时的不安。雅虎上市第一天,红杉手里的股份价值就涨了 8500%。 在此之前的 20 年时间,科技风险投资的平均年回报率是 15.4%。 风险投资方把公司推上市之后就可以套现了,这是当时各种不靠谱公司都能拿到钱的主要原因。 在上市募股(IPO)期间承销股票的投资银行本应该对不靠谱的公司保持警惕,因为它得确定股票上市后能卖出去。 但当时的市场,和互联网相关的公司不管是谁,只要上市就会引来大量购买。用《纽约时报》当时的话说,美国人家家手里都有一本介绍股票的小册子,每个人嘴里都念叨着 B2B 电商。 于是作为上市门槛的承销银行很快放松了上市要求,比如瑞士信贷放弃了对盈利的要求,改为采用“一家公司在上市前的 12 个月内至少需要 1000 万美元的收入”,之后连这个数字也不再坚持。 把一个企业推上市,投资银行单次收入可以达到 5 亿美元。 所以尽管投行、风投机构意识到互联网公司当时的种种问题,但在利益驱动下,它们还是帮创业公司描绘出一个美好的未来,把股票卖给更多人,赚取佣金。 至于上市后疯狂买进的人,大概也不是真的觉得那些公司有前途,只是股价涨太快怕错过机会。 过去几百年里,每个泡沫大抵都是因为参与者相信自己可以在破灭前赚到钱。那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就曾赶上南海公司泡沫。 根据巴菲特的师傅,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里写的,“早在 1720 年春天,艾萨克・牛顿爵士就拥有了南海公司的股份,这是英国最热门的股票。感觉到市场失控时,伟大的物理学家嘀咕说,他可以计算天体运动,但算不准人们的疯狂。所以牛顿卖光了他的南海股票,盈利 100%、总共 7000 英镑。 但仅仅几个月后,牛顿以更高的价格杀入交投热烈的股市,结果损失了 20000 英镑(相当于 2002-2003 年的 300 万美元)。 ” 中国互联网的泡沫,大概从 2010 年的团购开始 美国互联网泡沫期间,中国当时也有自己的互联网公司,比如 8848、网易、新浪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