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直接2C呢?关键在于做出完全不同的“新实体”。你是KTV,那我简化一些,简化到只有一个电话亭那么大,让一个人在里面唱,依托移动支付实现无人值守,人工成本大大降低,这就是迷你K。 这一波的代表是名为共享经济的无人分时租赁,特点是: 1、高频刚需规模快速部署; 2、弱线下依赖,单车、充电机柜这些,不需要搞定小b,直接铺就行; 3、小额支付快速回本,租赁押金等现金玩法; 4、无人值守、网络化、标准化,成本看起来可以压得很低。 只不过,由于资本市场一哄而上的尿性和一些国人堪忧的素质,共享经济尽管理想上的财务模型很漂亮,但饱和竞争开始后,实际日常补贴运维成本其实很高。 你看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迷你K,背后的思路是一致的:我的每一个标的物都是一个“无人租赁加储蓄银行”,放在那里自动增值,然后引诱资本疯狂追逐。 共享单车的发展基本延续了我年初的预测,最终只会有2-3个大家伙胜出,而其他的小玩家连卖给大家伙的资格都没有。 这一点,应该会在其它类似领域复制。如果你不是被腾讯或朱啸虎们选中的那个人,建议尽量远离。 四、中产焦虑是着眼点 可怜的中产阶级,因为高不成低不就的焦虑,正在成为被收割的猪。 向上的阶层通道不顺畅,“城堡的大门”仿佛关闭了。 向下感觉随时可能滑落,变得和底层屌丝没什么区别。 那么接下来会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卖阶层门槛、强化阶层固化,常常是一些价格高、毛利率高的类奢侈品,还有一些“生活方式的标签”:有没有喝过喜茶?现在又有了丧茶哦! 另一个是弱化阶层门槛、让更多的人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和小镇青年以低价格获得”上流阶层的服务”。买不了LV,就买轻奢吧,没法买到最潮的,就“快时尚”吧。 不过也有不好的消息。有没有注意到,聚焦中产人群的垂直电商平台们,他们最近的“声量”在减小,大平台的声势越来越大,是什么原因? 五、内容创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内容创业,应该是app、公众号之后最适合大多数人的方向,毕竟门槛相对较低(做得好很难),2017年各个平台对好内容的争夺和馈赠增多。 但是需要注意,内容创业出现了巨大的风险点: 1、微信和苹果围绕“赞赏”问题激战,结果是付费阅读迟迟无法退出。未来很可能iOS上的内容付费都免不了被苹果三七分成。 2、近期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内容创业的系统性风险大大增加,这就不多说了。 这就导致内容创业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1、后来者越来越愿意选择跨平台战略,并把重点投向微信公众号之外的平台,这既是分散风险,也是因为公众号红利确实消失。 2、知识付费作为一种已经证明的、相对稳妥的模式,稳步发展,但不会太快爆发。别看各个平台卯足了劲,实际上模式成熟还有相当一段路。 3、微博微信之外,新的粉丝维护和流量触达手段会兴起,比如小密圈、饭团。 六、短视频出现泡沫 与其说短视频是未来,不如说“视频的短化碎片化”是趋势。短视频领域我们可以看到: 1、PGC模式已经成熟,制作精良、创意突出的短视频确实成为爆款图文之后最好的流量吸取手段。但是风险在于,玩家已经太多,各个领域已经开始出现“头部”,变成“新头部”的难度大大增加。 2、UGC领域,陌陌、快手、火山抖音、微博大打出手。然而快手这样的成功,在于社区氛围的长线建设而不是短期催熟。他建立了一种能让普通草根凭内容红起来的机制和氛围,就算你火山可以挖走mc天佑,我的社区氛围还可以产生N个。 3、想做MCN的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内容生产者。这就好像小程序还没一个成功的,想做小程序分发、外包、培训的倒是出来好几个。金子还不知道有没有,卖水卖工具的先起来了,大家都在想着取巧、做容易的事情,中国人酷爱投机的本性可见一斑。 七、人工智能短期被高估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会是一个长远的战略方向,是未来。 但是今天的“哄抬”似乎有些过度,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言必称人工智能”,这个时机是不是早了? 同质化竞争的项目做多了,都想着人工智能有“技术壁垒”,可是真正有用的技术壁垒哪里是一般公司可以取得的。 智能硬件肯定是未来,但是2014年就热炒,结果死得爽吧? VR、AR肯定是未来,但是去年就热炒,结果怎么样? 从智能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类基于基础科学和底层技术创新突破的案例: 1、常见于富于创新文化的西方社会; 2、常由底蕴深厚的科技公司完成,而且其中多半是大公司;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