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于三大运营商负责IT支撑能力建设的信息化部或业务支撑部,在公司内部属于花钱的部门,其受关注的程度要低于向外开展业务能直接为公司带来收入的政企客户部门,因此政企客户部门推动公司参与公有云服务市场竞争的声音盖过了内部IT私有云建设的需求。 然而,与运营商在IT私有云建设上所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省的效果相比,目前国内公有云全年150亿的市场规模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以率先对外公布云服务收入的中国电信为例,其在2016年的云服务收入只有区区15亿,可以参照的是其同期以基础设施IDC托管和带宽销售为主的收入已接近160亿元人民币。 所以,三大运营商不能本末倒置,过度抬高公有云的战略地位而轻视内部IT基础设施的私有云建设。笔者建议在战略定位上,三大运营商更需要明确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IT业务,要以优化内部的IT支撑资源为主,首先着力利用云计算技术提高业务支撑的灵活性和低成本,以适应公司网络业务发展和数字化运营的转型需求,其次才考虑如何对外提供公有云服务。 (二)运营商公有云的竞合策略 国内三大运营商的公有云业务主要针对TO B开展,j2直播,属于集团客户市场,这一市场在运营商业务收入版图中占比很小,而公有云业务也仅仅是集团客户部门面向TO B客户所提供的众多服务中的一个单项,在现阶段属于“边缘业务”。因此,与将公有云作为重要业务方向并倾全公司之力进行战略投入的互联网企业和IT厂商相比,三大运营商参与公有云市场竞争更带有玩票性质和试探意味,并且其竞争的重点也更集中于三大运营商彼此之间“你做我也做”式的内斗,是TO C市场上的竞争在TO B市场上延伸。 所以,笔者认为在传统的缠斗模式之下,能否依靠合纵连横的竞合策略,与其他阵营的玩家结成同盟,通过强强联合的跨界合作来寻求利益最大化并压制同业对手,将成为三大运营商突围公有云的最佳选择。 在市场实践中,三大运营商为了提升竞争实力也对阵营之外的力量秉持开放态度,希望把平台级、应用级和服务级的合作伙伴聚集一起,形成较为紧密的生态联盟,这其中最引入瞩目的就是中国电信与华为的合作和中国联通与阿里巴巴的合作。 1.不可靠的方案供应商 中国电信和华为的合作原本是运营商与方案供应商共同打造公有云服务的合作典范,双方在2015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2016年联合推出了天翼云3.0产品及服务。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公布的“2016年度中国公有云市场统计数据”,中国电信以8.5%的市场份额抢到了国内公有云排名第二的位置,领先了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一大步。 但是,随着华为在2017年3月高调宣布要进入公有云市场,双方的合作前景顿时被蒙上阴影。 自华为以云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身份进入云计算领域以来,一直以使能运营商数字化转型为口号,推广其一体化的云解决方案,并陆续为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和中国电信等主流运营商所接受,按照华为负责技术方案,运营商负责运营的模式在公有云领域进行战略合作,这在当时一度被称为“公有云的第三条路线”。华为的领导层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华为在公用云市场采取优先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模式,以公有云服务使能者的角色协助电信运营商实现业务转型。 但短短数月风向突变,华为轮值CEO在其中国生态伙伴大会上,高调宣布“从2017年开始,华为将以公有云服务为基础,强力投资打造开放的公有云平台”。 随之,其新近设立的Cloud BU总裁郑叶来进一步对此做出阐释:“华为过去30年的商业模式是P&S,提供Product和Solution,未来我们要成为Service Provider(服务提供商)”,这说明华为已经下定决心并采取行动,从运营商云服务使能者的角色彻底转化为公有云市场上的直接竞争对手。 由于政策原因,华为的公有云服务还只能在国内市场开展,因此中国电信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在短兵相接的公有云竞争中,依靠华为技术、采购华为产品搭建而成的天翼云在技术和成本上能PK过华为云吗? 而且如果不及时与华为松绑,中国电信今后还将被迫依靠竞争对手对其云平台进行业务开发和技术升级,因此天翼云3.0的后续发展实在令人担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