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花钱给自己买一年,在这一年里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能不能赚够钱把自己养活(有点类似Gap Year)。如果你能做成,你就能实现一个自循环,既能做自己喜欢做的,又能养活自己。但失败了也对人生没有太大影响,毕竟到头来,阿里巴巴29年工龄和30年工龄又能差多少呢?” 在结识了这么多创业者后,我观察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这些创业者身上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特质——躁动。这里的躁动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不安于现状、不甘心“年纪轻轻就步入养老生涯”的躁动,想要创造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怀揣这种躁动的人不少,但真正能毅然辞掉阿里工作,开始“玩我想玩的,做我想做的”的人并不多——袁行远就是其中一个。 在辞职这一年里,袁行远去了不少以前想去却没去成的地方,核电站、航母统统玩遍。 第二年的2月10日,采用深度学习进行短时天气预报预测的“彩云天气”网页版正式发布,而这一天,正好就是他辞职一周年。彩云天气一经发布后便在天文爱好者团体中受到广泛好评,随后App版本也开始上线,袁行远终于“开始大张旗鼓地做这个”。 也就是在这一年里,袁行远拿到了百万级别的种子轮融资,彩云AI宣告成立。 这个自循环的小目标,还真给他“玩”成了。 三、天气预报:人人都是“诸葛亮”说起天气预报,大家最熟悉的恐怕还是7点半新闻联播结束后的官方天气预报。基本上就是将全国各市的名字都念一遍才能等到你想要的城市,而且只有“阴转小雨”,“局部地区”这样含糊的表达。哪怕是地方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很多时候也只能将区域细化到区县一级。 这对于“带不带伞”来说也许够了,但是对于像袁行远这样的天文爱好者来说远远不够。如果你热爱观星,那么你必须知道今晚有没有云,几点有云,哪个区有云,这就必须观察气象图。而从观察气象图你又可以得出哪个区会下雨,什么时候下,什么时候停等等信息。 由于气象雷达的信息是公开的,所以无数天文爱好者到了最后都或多或少地成了气象专家。不仅可以跟你细数头顶星辰,还能扮演一回神算诸葛亮,跟你说“30分钟后国贸的雨就停了,不用带伞”。 顺带一提,彩云AI里的许多员工也都是天文爱好者,每年12月14日北京天文馆的流星雨观星活动是彩云AI的公司年度保留节目。 不过,并不是人人都是气象专家,并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气象图像。处理图像并对其进行分析、训练本身就是深度学习的专长,而气象图像正是图像的一种,深度学习进行的就是这种“去专家化”的事情。 (传统气象云图) 彩云AI首先从气象雷达数据中得到一定区域内云的分部、云的厚度、内部水分的多少等信息;紧接着,用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对这些图像进行分析,然后推断出这些云接下来去哪里,在哪里有可能会释放自身携带的水分;最终,根据用户定位,开奖,将这些能够精准到小时、甚至分钟的天气预报推送给用户使用。 “当初(和肖达)两个人在咖啡馆讨论的概念,现在每天上亿民众使用。” 正如上文所说,中国气象局、滴滴打车、饿了吗、新浪天气通等软件都与彩云AI建立了合作,接入彩云AI的天气预报API数据。而小米、金立、酷派等近一半手机厂商也都是彩云AI的客户,他们内置天气App用的也是彩云的天气预报,目前在北上广深“老根据地”的短时天气预测准确度能够达到90%以上。 彩云AI推出的“彩云天气”App至今已有约400万次下载,每天提供接近3亿次天气预报。 袁行远表示,与市场上的不少同类产品相比,它们的数据预报非常准确,并且在B端市场已经占据着着非常明显的优势。目前天气预报业务已经较为成熟,占据着公司大部分收入来源。 此外,除了国内天气预报外,彩云AI还从2015年开始提供全球任意地点的逐小时级别天气预报,而就在智东西采访的不久前,彩云AI成功接入并分析了美国大气海洋管理局的一百多个雷达数据,目前甚至能够提供覆盖美国及欧洲地区的分钟级预报。 四、翻译:从“小池子”到“大海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