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能个人化、流动化、多元化的趋势影响下,作为重要社会资本的社交网络,从以职业身份为基础的组织资源交换,开始向以技能水平为基础的个体互补协作转变,“新人脉主义”逐渐形成。 对于传统中产阶级来说,社交网的运作是以自身在组织、公司中的职位身份为基础(例如机关干部、银行职员、企业高管等)进行组织资源的交换,所生成的是密切的强度关系。 而在今天,以个体为核心进行的轻度、灵活的跨界协作正在成为社交网络生长的新机制。在这种新机制中,年轻人突破了行业、职位、专业背景的藩篱,互相激发、协作、共创,大量以特定项目和产出为目标的中弱度合作关系发酵起来,形成“新人脉主义”下的自由社交生态。
“一起开工”是目前广州最大的联合办公空间,该社区由年轻跨界、富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的年轻创业者共同建造。在这个社区中,“办公”的形式是次要,年轻人能学到什么知识,认识到什么人,接触到什么资源才是关键。所有灵活的跨界协作,都在激励这些年轻人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与价值,进一步探索更多生活可能性。 因此,我们看到,伴随着传统职业、高学历等旧有阶层跃迁路径的逐渐弱化,以技能多元化、个人化、流动化为核心的“新专业主义”,和以个体跨界协作为主张“新人脉主义“,正在重塑”社会资本“内涵,为未来的阶层划分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向。对今后的年轻人来说,将自己卖身给大型公司或机构、依靠组织资源勤恳攀升的中产阶级形象已经不具有吸引力,更加以个人能力为核心,自主、灵活、多元的职业规划将成为年轻人实现个体价值、提升阶层身份的新通道。 四、迷航之三 文化资本指标迷失 区隔升级与创造力渴望:新的鄙视链产生? 1. 品味与审美的区隔升级:“你人不坏,可惜品味太差” 除了经济资本中财富分化的日益显著,社会资本中职业、学历等因素的失效,我们可以看到,在阶层分化区隔的机制中,文化资本的作用正逐渐突出。而随着物质水平的大幅提升、文化产业的爆炸性发展,生活方式的日益多元,文化资本中的“审美和品味”正在成为人们彼此划分的重要依据。 带金链子开超跑的“煤老板”、“暴发户“,和走低调奢华路线的企业高管、高级知识分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鸿沟;“直男癌美学”、“北欧风”、“日系性冷淡”等标签展示了审美差异,是“豆瓣文青”、“B站二次元”,还是QQ空间“葬爱家族”,玩抖音还是快手,听万青还是凤凰传奇,看是枝裕和还是郭敬明,赏樱去日本还是玉渊潭……种种问题暗示着品味的多样化。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说,依据审美和品味划分出的“圈层”,正在取代简单的经济条件,成为身份认同的关键,而新的鄙视链也由此形成。 朋友圈的刷屏爆款《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一文,列出了中产阶级内部赤裸裸的“品味鄙视”——孩子有没有英文名、看得是欧美动画还是国产熊出没,兴趣的是马术还是电子琴,都成为阶层内部区隔的显著指标。有家长表示,“不会烘焙、陶艺,都不好意思去开家长会。”
2.更高阶的创造力比拼:“敢想敢造才是第一生产力” 品味审美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帮助年轻人寻找同类。“创造力”作为更高阶的“品味体现”,正在成为年轻人划分圈层乃至阶层的新生指标。(青年志 x 淘宝 联合发布《中国青年创造力白皮书》) 无论多独特高雅的品味,都难以脱离对消费的依赖。在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渐次爆发的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消费拥有好品味,单纯的挑选和购买已难以区隔人群。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通过“创造”来定义自我、彼此区分。随着基础性环境的提升,互联网资讯的发达,电商行业的繁荣,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动,分享经济的流行,创造的成本在降低,创造成为年轻人实现个体价值、进行社会联结的重要方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