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体验中,“晓”展现出了相当完善的产品逻辑。如果你是一个极限运动爱好者,你不需要有朋友一起,只要带着“晓”就可以随时跟拍你的动作练习和表演;如果你是一个攀岩爱好者,可以只带着手机,等爬到想要的高度之后,再用手机遥控“晓”从平地上起飞,给你拍摄一张特别的照片;想要把“晓”当作传统无人机的用户,配上遥控器接上手机,它也可以飞上几百米远几十米高,拍一些无人机常规可以拍摄的鸟瞰照片。
实拍的“全景照片”
“景深模式”下的背景虚化 实际拍摄中,“晓”的照片拍摄素质是合格的,尤其是在“全景模式”下。在这个模式下,按下快门之后,飞机在空中会自动旋转,拍下 9 张或更多的照片,自动合成为一张全分辨率的照片。以照片效果来看,和 iPhone 等普通手机等的全景拍摄效果接近。 在“景深模式”下,“晓”可以提供类似 iPhone 7/Plus 中的人像模式的效果,可以实现人像照片里背景的虚化。但和 iPhone 等手机比,“晓”的实现方式不大一样,它是靠连续拍摄 15 张不同对焦点的照片进行合成,在 App 里还可以调整背景虚化的程度,总的来说,“景深模式”比 iPhone 等手机上的效果要更好,但要跟大疆精灵等系列的拍摄用无人机相比肯定要差一些了。 也许是和体积小、重量轻有关,“晓”和大疆其他产品相比,在有风的状况下飞行稳定程度明显不同。虽然在技术参数里“晓”和“御”都号称可以对抗四级风,但“晓”在风的吹拂下有明显的上下起伏。 大概和产品定位和成本控制有关,因为配备了分辨率更低的摄像头,“晓”展现出的自动追踪性能也不如更贵的“御”和“精灵”。在人多的地方,“御”可以从几个人之中分辨出你,即使你在跟踪拍摄的状况下穿过三五成群的路人,“御”也可以比较稳定的跟拍你,但“晓”就会丢失目标。“御”可以在十几米之外锁定用户并且很稳定地飞行追踪,但“晓”基本上只能在 5 到 10 米锁定用户,再远就无能为力了。 在某些特殊的状况下,“晓”也会出现性能不稳定、不够用的状况。比如在阳光刺眼的直射状况下,基于主动式红外线的传感器就不是很灵敏,在大太阳地里用手势控制“晓”,它追踪手掌的移动时会经常丢失。如果你把“晓”当作一个正常的无人机,它的性能可能会让你有些失望,比如你正在野山上徒步,远远发现一个有趣的石头想用手机遥控它飞过去看看,飞个上百米它就会提示你超出遥控距离。 综合来说,与其说“晓”是个无人机,不如说它是个相机。就像即使有了可以自拍的手机,有很多用户还是会购买卡西欧推出的那款自拍相机,“晓”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台会飞的相机,它替代的是不可能存在的超长自拍杆和一个拿着 GoPro 追着你跑的摄影师。
装上桨叶保护罩之后可以在室内飞行 除了不标配遥控器,从另外一个产品特性可以看出这种定位。 “晓”在某些情况下不受大疆其他无人机内置的“禁飞区”的限制。大疆为了保护自己的用户和公司,在所有无人机产品里都内置了基于 GPS 定位的飞行区域限制,比如北京整个六环内都禁止起飞,在全国所有机场周边也不可以飞行。但“晓”作为一个飞行相机,实际测试里不管你在房间里还是室外,只要使用手势控制掌上起飞,在整个北京都可以随意飞行。 但使用手机和遥控器的时候,“晓”就变得和其他无人机一样,在禁飞区内禁止飞行。如果已经用手势控制起飞之后,再连上手机或遥控器,大疆 DJI app 会提示“禁飞区”,并自动降落。 一位大疆员工告诉《好奇心日报》,手势起飞时不受禁飞区限制是事实,但大疆不主动宣传这件事。“这个状况下无人机只能在离你几米的地方飞行,禁飞区的限制没有意义”。 大疆去年推出的“御”,和过去的精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定位区分,“御”可以折叠,更便携,但它可以拍 4k 视频,有立体视觉避障,说到底没有脱离一个“无人机”的本质,用户要带它出门,依然是需要想一想有什么可以拍,以及什么地方适合拍这几个问题。
底部的避障传感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