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打扰用户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猜透用户的意图,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不但需要海量的数据积累,更需要对于数据的深度学习能力。在这方面,阿里和百度走在了前面,但二者亦有着很大的不同。阿里依托自己的业务去展开AI的研究与发展规划,这也是马老板的性格。而百度本身作为三家中最技术流派的一家,依托自身的数据优势与深度学习优势,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几年前,百度建成了名为百度大脑的超大规模神经网络,拥有万亿级的参数、千亿样本、千亿特征训练,能模拟人脑的工作机制。基于百度大脑,百度营销大脑也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百度信息流产品去努力让广告主在探知消费者“意图”后再才去毫秒级行动。以前互联网精准营销可能只知道你是谁,但现在已经能够知道你现在所处的状态,未来一个月内想做什么,想要什么。 一个更垄断的意图时代,一个广告人最好的「坏时代」 以前总说,BAT垄断着中国的互联网社会。在我看来,这句话并不准确。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BAT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垄断着互联网数据。腾讯基于游戏和社交数据,对一个人进行画像,社交数据真的很重要,社交行为数据可以判断用户所处的阶级层次,但却难以准确判断用户真正的需求意图,朋友圈毕竟只是一个虚幻的存在(你懂的,有多少才是真实的,30%?);阿里的淘宝天猫系搜索数据,拥有海量用户的网上购物的信息和习惯,直线来看,这些数据对商家的价值甚至超越设计,可……你总不能给买过冰箱的小伙伴再推冰箱广告吧;回过头来,通过搜索数据、LBS、糯米、外卖等融于日常生活的百度,似乎拥有更多结合线上线下的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方面的积累,去帮助做出判断与后续的解决方案。 我就曾看到一个真实的case,营销大脑如何通过结构化的知识图谱,结合场景识别能力,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判断一位80后辣妈一段时间内的状态流程,及每一步真实的意图。以这些信息为依托的市场行为,从引起兴趣,到融入日常信息的反复曝光,以及最后的到店引导。「可怕」的百度,搜与推之间模式看似简单,通过自己擅长的技术端突破在对营销意图端所作出的大胆一步,其背后的强大逻辑和数据算法所导出的结果着实诱人。将广告包装成有用的信息,「搜+推」两个动作两个触点「搜索触点+浏览触点」,用更有针对性的内容去重复激发用户内心的「小恶魔」,atv直播,更迎合广告主真实需求的内容,去帮助消费者做真正希望完成的事。 当然,这一切还都只是开始,未来或许还会有其他更智能的营销方式替代「意图」。所以,那个困扰了广告界100多年的「哥德巴赫猜想」依然存在,不同的营销方式只是尽量让浪费掉的比例越来越小而已。 无论是百度、阿里、腾讯等巨头,还是今日头条、微博等新锐,虽然业务模式各有差别,但是在满足消费者的主动需求之外,都尽自己所能去理解消费者的隐性「意图」,只不过有人走的更靠前,有人在奋起直追。那些市场营销人、广告人、设计师,也都在创作、策划、投放的过程中,努力去理解消费者“意图”,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从「兴趣」到「意图」,由浅入深,由显性到隐性,广告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正在被一步步解开。 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就讲: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套用一下,对于广告营销人来说,当今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也正是最好的「坏时代」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