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原文是这么来描述这种产品架构的——“在层级结构中,节点与其他相关节点之间存在父级/子级的关系。子节点代表着更狭义的概念,从属于代表着更广义类别的父节点。不是每个节点都有子节点,但是每个节点都有一个父节点,一直往上直到整个结构的父节点。层级关系的概念对于用户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同时软件也是倾向于层级的工作方式,因此这种类型的结构是最常见的。” 这种伞状式的产品架构,恐怕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品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信息结构,比如我们使用频度最高的微信、手q,以及各类to c 的移动APP,甚至是复杂的to b 类产品,都是使用这种产品架构进行产品设计。这种架构的特点是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因为人类天生就有分类的习惯,比如书桌,我们会习惯把书籍放在一起,把录音卡带等放到一边;又比如我们的衣柜,atv,我们一半会将不同季节的衣服放在不同的位置。在生活中,整理物品是为了更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下图是蜻蜓fm早期版本的一个层级信息架构:
蜻蜓fm的产品信息架构 在使用层级结构的时候,需要注意层级的深浅和宽窄这个问题。 大家都有过逛商场的经验,其实有时候做产品和逛商场很相似,有的商场设计的比较合理,很容易地能够让逛商场的用户找到想要的商品品类,有的商场设计却经常让你迷路,来来回回折腾好几次。在确定产品架构的时候,考虑产品架构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了产品经理的一道必选题,就拿淘宝APP和唯品会APP来说,淘宝属于广而深的架构,唯品会则属于浅而窄的架构(相对)。在偏深度的架构中,用户操作起来效率不高,用户获取信息、完成目标任务的路径增多,但是相对而言,减少了用户选择的入口。在偏广度的架构中,用户面对的入口增多,在选择入口的时候比较费时,但是减少了用户的操作路径。
广度和深度的架构模式 宽而浅的产品架构和窄而深的产品架构,各有优势和劣势,具体使用哪一种产品架构,关键是要结合自身产品的定位、业务特性、发展阶段和用户特征及使用场景来进行取舍和判断。 第二种,自然结构(organic structures)
自然结构模型 原文描述如下——“自然结构不会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节点是逐一被连接起来的,同时这种结构没有太强烈的分类概念。自然结构对于探索一系列关系不明确或一直在演变的主题是很合适的。但是自然结构没有给用户提供一个清晰的指示,从而让用户能感觉他们在结构中的哪个部分。如果你想要鼓励自由探险的感觉,比如某些娱乐或教育网站,那自然结构可能会是个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的用户下次还需要依靠同样的路径,去找到同样的内容,那么这种结构就可能会把用户的经历变成一次挑战。” 事实上,这种形态的产品架构一般在to c 的游戏、娱乐、资讯产品里面运用的比较广泛,例如优酷视频、好奇心日报等。当然,很多时候自然结构是应该结合层级结构来进行思考的,比如用户进入好奇心日报这个网站,可能的一种使用方式是,用户心里已经有一个明确的资讯目标,想看一下最近商业有发什么大故事,所以用户会点击上方的“全部分类”,选择电影,选择商业板块然后进行浏览。也有另一种使用方式,就是毫无目标,直接就是这么从上到下浏览下去,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标题便点击进去。
好奇心日报官网 自然结构很适合轻架构产品的浏览式形式,尤其比较适合to c 类的娱乐休闲类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目标用户,绝大多数时候的使用场景都是无聊式地浏览,并没有明确的用户目标,也不需要解决什么特定的任务。 第三种,线性结构(sequential structures) 依旧来看下原文描述——“线性结构来自于你最熟悉的线下媒体。连贯的语言流程是最基本的信息结构类型,而且处理它的装置早已被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大脑中了。书、文章、音像和录像全部都被设计成一种线性的体验。在互联网中线性结构经常被用于小规模的结构,例如单篇的文章或单个专题;大规模的线性结构则被用于限制那些需要呈现的内容顺序对于符合用户需求非常关键的应用程序,比如教学资料。”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