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仅仅表面上看到Autolib的风光就趋之若鹜,看不到背后金主的复杂搏奕,是愚蠢的东施效颦,中国初创共享汽车公司要复制Autolib奇迹几无可能。这个判断在研究了某共享汽车公司的运营数据后,更加得到了印证。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权且称之为T公司。 T公司没有盲目追随新能源热潮,目前投入运营的主要还是传统汽油车,因此它的数据更有参考意义。 1、用户留存率不升反降 T公司去年4月的用户留存率是55.8%,到今年1月就下降为41.5%,我们知道共享单车的用户留存率是持续走高的,今年ofo已冲到62.1%,这符合新兴商业模式快速增量并用创新体验留住用户的特点,而T公司的表现就很反常。 再对比门店模式的神州租车,用户留存率也一直保持在60%以上,这说明共享汽车虽然想随风口起飞,但消费环境并不成熟,也没有有效的商业模式。 2、日均运营时长不足 T公司的日均运营时长,从去年11月的7.03小时下降到今年4月的4.64小时,单个订单时长也从2.5小时下降到1.5小时,意味着1天只有3个订单,24小时周期内车辆的闲置时间接近20小时,这绝对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 3、过夜订单和大额订单占比很低 分时共享因为主要满足的是碎片化需求,所以几乎没有超过500元的大额订单,导致客单价过低,抑制了总体营收规模,同时过夜订单太少也是严重问题。 T公司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过夜订单的占比从未超过10%。这意味着平台要为每天20小时的闲置支付停车费用,相比每天不间断上路运营的网约车、基本不涉及停车费用的共享单车以及神州租车之类公司的日租模式,共享汽车的商业逻辑就出现了断点。 那么,新能源车企所建立的“橱窗公司”靠谱吗? 理论上说,这类公司有变成下一个Autolib的可能,但主要作用还是展示车企创新精神的漂亮橱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最关键的成本压不下来。 Autolib的点对点运营,有些中国分时共享项目看不上,认为毒化了用户体验,但其实是一叶障目,Autolib得益于巴黎市政府的网点布局,已经形成了足够的网络覆盖,运营效率不输看似便利的随意取还模式。 在中国,哪家企业有这个优势?至于其他原因还有三点: 首先是换电场景做不起来 既然是分时共享,那么在灵活性上就要与神州租车之类的门店模式区别开来,但目前充电桩属于稀缺资源,排队之苦不亚于用车之乐,而满电发车成本上又不可行。Autolib要求用户还车时完成充电,这在中国完全做不到。 眼下的情况是快充技术不完善,中国的车桩比太低,高通等公司虽然在研究途中无线充电技术,但离商用还很遥远,所以换电才是较为靠谱的场景。 T公司的数据显示,每单的平均里程只有19.2公里,按1天3个订单计算,基本两三天就要通过线下运营的方式解决充电问题。 而理论上为一辆纯电动车更换电池只需2分钟左右,不仅快过充电,还快过加油,但换电站需要储存电池,占押资金,加之中国电动车企业在电池模组的安置上缺乏标准,也让换电模式的前景渺茫。 其次是分时共享模式的体验断点太多 具体来说,分时共享满足的是日租之外的碎片化需求,但输出的体验不匹配,表现在多数平台不支持随意取还;计费方式存在停车费用的变量;车辆的密度不够,响应需求的能力受限;车辆控制不能与CAN总线打通,很多车辆可以手机解锁,但不能手机启动,导致车钥匙必须放在车内,这是极大的隐患;对运营平台来说,车辆整备和调度的难度也太高。 同时,分时共享也缺乏明显的替代优势 以自驾来说,神州租车今年已经开通了上门取送服务,便利性上不输分时租赁;从出行需求上说,一线城市的自驾痛点颇多,在短途需求上优势不大;从点对点需求来说,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的竞争又无处不在;从价格上说,分时共享的里程+时长计费模式要贵过大部分网约车,还不算高昂押金,这不是笑话吗。 时至今日,滴滴出行、神州优车都没有冒然进入这个看似红火的市场,atv直播,就是看到了消费环境不成熟和商业模式的不成立。 从运营角度来说,电动车做分时的唯一优势是不怕偷。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