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大的两个玩家"概率论"和"hi 一周CP" 。其中前者概率论以社交实验的角度切入,除了一周CP外,还有忘忧酒无、三天寻找另一个自己的活动和搭建在微信群上的房屋活动,还做过线下的社交实验。同时,也会对用户故事做细心编辑,仅就目前的情况看,比起单纯的活动发布者,概率论更像是用"内容生产者" , 用PGC的手段去生产UGC的故事。(注:“概率论”今日宣布,获得了青锐创投的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 而"hi 一周CP" 更专注于活动发布的角色,把这个模式规模化,把IP做大,做出平台的概念。超多的人群,超频的活动速率,并搭建了APP平台,但采访过程中发现,现阶段APP沉淀不住用户,atv,大家大部分的任务完成主要还是在微信房间中完成,规模化的原因还是想尽早的树立品牌。 能成为什么? 成为什么其实就是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如果模式成熟,可以做精准的营销渠道;未来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大IP,诞生更多的优质内容。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强大的用户基础以及集中平台的展示窗口具有"放大了概率",抛开杂质、无用与不美好,对于活动方来说他们有了足够的素材去讲故事,而用户本身也毫无损失。而这些素材与故事、还有庞大的活跃用户数(在活动期间,活跃度非常高)和明确的用户画像;都为模式链条的延伸增加了可能。 概率论的7.0版本就与电影《春娇救志明》做了合作。虽然我很遗憾的没有采访到这期用户,目前平台也没有反馈,但是可以想象,在房间内的任务发布可以与《春娇救志明》的内容紧密结合,并策划了一期"真实情侣版的一周CP"。 就活动方和用户本身来说,从线上的方式真正把社交关系沉淀到线下,故事素材的增加与用户需求的满足,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对于B端的合作方,除了目标受众的精准投放,这种新模式营销模式也许真的能够提高消费的转化率,以这种角度去考虑,模式也就不用仅仅限制在一周CP之间,我们可以做无限品类的延伸。 但从简单的活动发布者到"成为什么",从简单的活动到可持续性的产品、平台或模式?如何能让流量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还值得思考。
在采访中,一个用户告诉我"这是个好模式,但是无用。" 仔细思考起来,模式好在从社交角度来讲它的确提供给校园陌生社交一个新的切口,比起被动的去接受相亲,我们起码可以主动的跟陌生人破冰。商业模式上也可以继续实践。而"无用"在于,目前的模式还不够成熟,不论是ToC的社交角度,还是ToB的商业模式角度 ,需求的满足还是"小概率"事件。用户匹配过程的不智能,也不能保障真实性;体验过程中缺乏激励机制的任务设定,无法落地的体验以及 运营规模化后房主的不专业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更进一步的说,能否成功的关键还是不能单单依靠这个活动,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路径才是核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