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刘毅然,元璟资本合伙人,2006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底加入元璟资本;36氪经授权发布。 躲不开的大平台,绕不开的BAT。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个事实,但不该是一句叹息。 非但不是叹息,反而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正在萌芽。 共享单车平台ofo今天宣布获得新一轮来自蚂蚁金服的战略投资。此时,距离元璟参与ofo的C轮融资刚刚过去了6个月,这家新晋的独角兽已开始和巨头们娴熟共舞。当下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继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之后,出现了TMD(头条、美大、滴滴),这样看来,从获得滴滴投资到获得蚂蚁投资,作为后起之秀的第三代新星,ofo正在与一二代巨头先后握手,开创先河。 关注巨头推动的风口 每个创业者都有令他们骄傲的故事,有对用户需求的独特洞察。但如果站在更宏观的背景来看,这些需求最后能够快速站上风口,其中也少不了巨头的助推。在三年之前,网约车站上了移动支付大战的风口,当时上演的打车红包补贴大战,开奖,还令用户们记忆犹新。 过去的几年,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进一步壮大,三家坐拥超过千亿的年利润,变成中国市场实际上最活跃的投资人。滴滴、新美大等几乎所有下一代互联网企业的崛起,背后也或多或少有了BAT的影子。与此同时,在融了几亿甚至几十亿美金之后,这些新一代平台也开始出现以战略投资的角色出现,推动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代代革新。 对于创业者来说,BAT和TMD确实如山峰屹立在前,但它们打下的行业基础又成为了创业的新土壤。创业的道路正在变成更复杂的攻城拔寨,如何登山迎接风口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创业新星成长速度快于前辈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巨头共舞,其核心还是基于自己的产业特点,基于自身对于用户需求的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寻找与几个关键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的合作机会和发展之路,迅速取得突破,其发展速度甚至还能超过前辈! 所以说,与巨头共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站队问题,而是关于融合借势的判断。 举个例子,共享单车能够迅速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确实借了“共享”的东风,以及,面临如此庞大的中国市场,移动支付普及的浪潮仍然汹涌澎湃。但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确实弥补了人们短途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而地图、扫码、支付,让这个需求满足得更加顺畅。 我在投资ofo之前,早年也参加了滴滴和美团点评等主流交易平台的投资,当我们把这些平台的成长速度放在一起,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是,每次新平台的单量成长速度都超过他的先辈。如下图所示,这些交易平台达到一定交易量的速度正在越来越快。早年的巨头开荒者业务用上几年的时间,现在的创业新星可能只用上几个季度。 这告诉我们,中国互联网的创业者正越发成熟,用户对新事物的拥抱程度也越爱越快。在共享出行/移动支付等已被用户广泛接受的环境下,ofo们的爆发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了。
巨头角色矩阵:VC新功课 既然创业者必须学会与巨头共舞,那么如何判断巨头的动作,也就成为VC投资人避不过去的新功课。
以上面这个2×2的角色矩阵来复盘我们对ofo的投资思路,坦白说,这个历程艰苦而紧张。 在2016年的夏天,当元璟开始接触ofo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考虑滴滴会怎么看,我们需要考虑:滴滴自己做、滴滴扶持摩拜、滴滴扶持ofo、滴滴什么也不做。 在出行领域,滴滴的地位已然稳固,在全国各地每个城市都有很强的先发优势,有品牌效应,有流量效应,如果说滴滴能在短期之内在很多城市铺上单车,跟它体系做整合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不管投哪家,都面临可能被滴滴“清零”的风险。 当时的判断是这样的,在当时的时点,滴滴还在全力发展他的主业。我们认为滴滴有可能愿意尝试一些生态系统投资的模式,给单车一个开放的平台,然后扶持它。虽然滴滴也做了很多市场摸底和用户调研,认为这个市场仍然非常有潜力。但也不一定要自己做所有市场。所以我们认为,在当时时点,滴滴亲自出来竞争,不是最大的概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