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这个主意的核心基础是作为对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偶然音乐”的一个回应。举一个“偶然性”的例子来说,风铃,它是在偶然条件中发出美妙声音的。几年前我在切尔西艺术学院的时候尝试着做过一些偶然性的装置,想要制造出好声音,不过很少成功。 但是这种把艺术性交还出去的概念一直伴随着我,可能是因为我与生俱来的对全权掌控作品的恐惧吧。在《Midnight Oil》中,我和世界共同分享了艺术责任,现在它已经不受我的控制了。 Q:创作这个项目都有哪些灵感来源? J:一个好朋友把我引向过罗兰·巴特和纳博科夫,让我对艺术的所有权、超链接、艺术的巧妙性等问题产生思考,这些思考对于《Midnight Oil》的最终呈现、影响以及之后的走向都很有帮助。 Q:搜索的关键词是怎么想出来的? J:它们是对歌曲内容和我们所处时代的反应。比如,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黑色星期五争斗”(Black Friday fights)。一开始列出的单子上关键词有 500 多个,后来减少到了大概 100 左右……让每段视频播放的时间恰到好处是这个项目中最大的挑战,不过也正是因为把它们控制在了合适的时间才让整个播放过程有一种完整的感觉,而不是随机不相关视频的任意堆砌。 将来的话我们想更多引入机器的自我学习机制。把更多的艺术控制交给算法。 Q:从你们作品的表达来看,十分关注政治以及所处的社会,这会是你们之后作品的重要主题吗? J:我们创作的大多数音乐是对世界的一种批判。我一直想为音乐创造出一种有视觉、情感冲击、甚至诗化的呈现形式。我也一直有尝试从算法出发制作电影,不过需要正确的呈现形式,以及主题也很重要。 我们的网络生活越来越被算法主宰,让我想到 Eli Parisa 提到过的“过滤气泡”。最近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盲目附和议院的假新闻、社交媒体等。《Midnight Oil》的画面不存在“过滤气泡”,因为观众的身份是隐匿的、他们各自的经历也不同。这段视频的代码是由机器编出的,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制造过程是不引人注目且纯净的。 Q:有哪些有想象力的视频是你们喜欢或者受到影响的吗? J:影响可能说不上,但我刚刚看到了一部Guy Maddin 导演的互动电影《Seances》,这个很棒。我第一次看它的时候冒了冷汗,心想“靠,原来我想到的已经被做过了?”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后发现我们的主题和背后的逻辑并不同,他的更侧重叙述(narrative)和心理驱动(mood driven)吧。他通过对此前遗失影片的搜集和重新整理创造出了数以十亿计的独特组合的可能。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我读到一个故事,说 Guy Maddin 的这个电影是对前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 Noah Cowan 的回应。Noah Cowan 对 Guy Maddin 说自己不认为有可能在互联网上做出艺术。Guy Maddin 做到了。希望我现在也是吧。 题图来自:division
借助软件养成新习惯不容易,我们试了上百应用只有这 8 个坚持超过半年 | Hack Your Life
靠广告涂鸦起家的艺术家KAWS来上海办展,欣赏他的艺术你不需要丰富的经验
康师傅和统一缠斗了二十多年,未来很可能要变成两个不一样的公司了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