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大把的社会资源开始流向人工智能。科技媒体已经习惯于将头条留给AI,咨询机构频频为人工智能的未来“畅想”,投资者的圆桌论坛多半在讨论人工智能,就连BAT聚首的IT领袖峰会,也同样选择了人工智能这个话题。 不久前,云丁科技发布了旗下家用智能门锁品牌——鹿客智能门锁(英文为Loock Touch),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门锁上。其实自去年开始,AI技术的产品化浪潮来势汹汹,小米发布了人工智能电视、海尔推出了人工智能冰箱、荣耀推出了人工智能手机,还有很多来自创业公司的产品,比如图灵的原生机器人应用,VINCI推出的人工智能耳机,不一而足。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产品化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机遇,从商业角度来讲更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从出发点来看,单纯的将人工智能作为噱头,还是将人工智能看作是产品的加分项,则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人工智能到底是不是“创业噱头”? 就在很多投资者开始押注人工智能的时候,也有一些理性的投资人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按照 Greylock 合伙人 Josh Elman的观点:有些公司把人工智能技术当“锤子”到处找“钉子”砸,一些投资者也很配合,遇到和人工智能沾边的公司,便很乐意的扔钱过去。 Josh Elman的观点不无道理,说出了人工智能创业的典型现象,也道出了投资者对于人工智能创业所表现出的盲从的感慨。事实上,在这种观点背后反映了当前人工智能创业的两种形态: 一种是大讲概念和生态,纸上谈兵般的“风口论”。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往往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在人工智能的发布会上,主讲人先谈及自家的技术进展,并赋予巨大的商业想象力,然后阐述未来努力的方向,强调自家的人工智能的格局,未来将利用AI技术变革哪些行业,以及能够想象到的应用场景。 现实却是,在PPT上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并没有找到落地的合作伙伴,自家引以为傲的产品和技术在用户数量上寥寥无几,所描绘的生态和场景或许在五到十年之后才有可能变成现实。这种形态在互联网巨头身上尤甚,在中等规模又急于崛起的互联网公司身上并不罕见,一些人工智能创业者也在模仿这种模式。不过,巨头们需要以此向华尔街的投资者们喂一颗定心丸,且自身也拥有足够的研发实力,中等公司可能在某项技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以此来吸引关注。最危险的恰恰是创业者们,靠这种方式来追逐“热钱”,又在行业竞争中本就没有太多优势,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另一种是静下心来做产品。人工智能的商业化有三大核心,即技术、数据和场景,科技巨头们拥有数据上的优势,目前的焦点在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深耕,场景是留给大多数创业者的唯一机会。现阶段的用户对人工智能技术并没有太多的期许,而人工智能在算法和深度学习等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却为解决已有的用户痛点提供了契机。也就是说,创业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商业场景,并避免落入大公司的“黑洞”。 笔者在这里分享几个亲身感受的例子,平时外出旅游时,看到不知名的花草总喜欢询问身边的朋友,但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不知道,有一天在App Store里看到“微软识花”拍照识花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痛点,用到的正是图像识别技术。再比如说云丁科技的鹿客智能门锁,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采用的多是电子密码或指纹识别,由于技术上的瓶颈,打开锁的时间往往在10秒左右,遇到手心出汗或者手指比较脏的时候,解锁的失败率又很高。云丁科技实现了0.4秒极速解锁,j2直播,我想这和图像拼接、图像识别、机器自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不无关系。 不管人工智能的这波浪潮能够走多远,在AI这个新赛道上,巨头们虎视眈眈,二线公司如饥似渴,像云丁这样的创业企业更多的机会不是“以小博大”的做平台做生态,而是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技术,或者专心做好产品,切勿“因大失小”。 人工智能创业应遵循三个规律 几天前,罗永浩和罗振宇两个胖子略带营销性质的“长谈”可以说刷屏了微信朋友圈,虽未从中读出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但“产品成功”这几个字却是最打动笔者的地方。博朗兄弟是懂产品的,盛田昭夫是懂产品的,乔布斯是懂产品的,罗永浩算吗?至少锤子的营销称得上成功,产品是否成功要因人而异,这对群体越来越庞大的人工智能创业者是一个启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