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Lieber,哈佛大学化学及工程教授,Hong Guosong是他的博士后。这二人带来了植入人脑计算机界面的另一种可能。他们开发了一种“电子网”,可以通过注射注入脑组织。在大脑中,这种“电子网”可以张开,从而接触多个神经元。
“通过注射,网状电子设备可以精确瞄准大脑任何区域,与神经组织形成无缝、稳定的界面。这一设备的行为非常类似我们希望研究的大脑组织。”Lieber表示,“网状电子设备造成的损伤和慢性免疫反应微乎其微。”他的团队已经证明,这种网状设备很稳定,可以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几个月时间。 Hong Guosong表示,网状电子设备既可以记录神经元活动,也可以刺激神经元,从而带来了多种医疗应用。他表示,“通过大脑深部刺激,这给神经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症和阿兹海默症的治疗带来了变革,同时也带来了下一代的人脑计算机界面。” 尽管马斯克表示,神经织网就像是“大脑皮质之上的数字层”,但这些研究人员并不认为,马斯克的技术将类似于可展开的电子网。Hong Guosong表示,Neuralink首批招聘的3名神经科学家专注于完全不同类型的大脑植入技术。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国家实验室的Vanessa Tolosa正在开发柔性高分子聚合物探针,看起来就像是微型的滴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Philip Sabes测试了覆盖大脑外层的“微型脑皮层电图”阵列。波士顿大学的Timothy Gardner正在研究碳纤维电极。 尽管马斯克对神经织网的描述使得Sabes的表面阵列看起来很有竞争力,但这类设备无法通过颈静脉注入,也无法通过血管被送达大脑表面。或许我们不应当从字面上理解马斯克的描述,他的意思也许是,我们可以在人脑之上增加新的智慧层次。 Michel Maharbiz Michel Maharbiz,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教授。他正在开发被称作“神经尘埃”的微型电极。马斯克可能会对此感兴趣。这里的思路是,在整个神经系统散布无线电极,共同记录信号。 目前,该团队的成果是一种2.4立方毫米的设备,而他们仍在继续尝试设备的小型化。第一步是将其体积缩小至1立方毫米,随后再缩小至0.5立方毫米。近期,Maharbiz及其同事已经证明,这种神经尘埃可以记录神经信号,同时以无线方式获得能源,传送数据。 尽管Maharbiz无法判断,神经织网和神经尘埃是否有相似之处,但他知道,将当前的技术小型化仍是巨大的挑战。他表示:“障碍包括电路设计、材料、通信结构和能源。”他指出,目前的小型化工作是“非常困难、需要多年时间的项目,需要分阶段进行”。 他同时表示,为了让人脑计算机界面在大脑的小血管内工作,我们要么使用血管内约100微米的电极,要么使用极长的微型导线,连接位于循环系统中其他位置的较大电极。 很明显,马斯克的Neuralink团队面临着设备小型化方面的巨大技术挑战,同时还要确保设备安全的输送,以及在大脑内的定位,最终研究如何使用这一设备来治疗严重疾病。如果马斯克能解决所有这些挑战,那么这样的神经科技将可以开放给大众使用。届时,我们将可以利用人脑计算机界面,用思维和命令直接操作智能手机和计算机,提高效率,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作为Stentrode的发明者,Oxley并不认为Neuralink能在短期内制造奇迹。不过他仍对此感到高兴。他表示,马斯克解决神经工程重大技术挑战的意愿表明,这一领域正趋向于成熟。他表示:“这是一种认可。人脑计算机界面领域正在进入硅谷的中心,并被认为是下一代重要项目之一。” 量子位招聘 我们正在招募编译、编辑、记者、市场、运营等多个岗位,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你的到来,一起体验人工智能的风起云涌。 相关细节,请在公众号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今天AI界还有哪些事值得关注? 在量子位(QbitAI)公众号会话界面回复“ 今天”,看我们全网搜罗的AI行业和研究动态。笔芯?~ 另外,欢迎加量子位小助手的微信: qbitbot,如果你研究或者从事AI领域,小助手会把你带入量子位的交流群里。 追踪人工智能领域最劲内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