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云开见新云! 蓝天白云总是令人诗兴大发,而最近,诗人称颂的对象不再籍籍无名。 上周四是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更新版的《国际云图集》(International Cloud Atlas),正式确定了 12 种云的特征描述。 《国际云图集》(下简称“《云图》”)于 1896 年首次出版,收录各种形状的云,是气象、航海、货运的重要参考。上一次的修订还是 1987 年,并且这一次,新的云图完全数字化,便于公众随时查阅。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开奖,莫过于波状糙面云(Asperitas cloud),它的名字来源于拉丁语“粗糙”。最新版的《云图》是这样描述的:“波状糙面云的特点是底端局部的波浪,或平滑,或斑驳,有时聚成浪尖,就像在海里抬头看海面”。
©Gary McArthur 拍摄的波状糙面云。来自《 国际云图集》 这种云是由美国爱荷华州的一名气象爱好者发现。它类似于 WMO 此前分类系统中的“波状云”,但“更激烈、更混乱”。之前的《云图》中找不到这种描述。每隔半年,类似的云便会飞过大洋,到达爱荷华州的上空。但它一直没有正式的名字。 2006 年,这名爱好者将这种云的第一份记录发给了观云组织赏云协会。后者在收到大量这种云的照片之后,在 2008 年提出了 undulatus asperitas这个名字,直播,并提议世界气象组织将它收录进《云图》。 起初,WMO 并没有计划图集的修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认识到公众的兴趣与热情。经过协会 10 年的研究与争取,WMO 终于采纳了这个来自民间的分类,并将名字调整为 asperitas。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云图》的第一次增订。
© Mrs June Grønseth 拍摄的开尔文-亥姆霍兹波状云。来自《 国际云图集》 事实上,业余爱好者一直推动着观云的发展,最早的分类方法就是一位药剂师 Luke Howard 在 1802 年提出的。 1929 年,国际气象组织根据 Luke Howard 的分类法,按云的形状、组成和成因,将云分为十大属(genera)。之后,逐渐完善了十四类(Species)、九种变型(varieties)和七种副型及附属云(Supplementary features and accessory clouds),此外还有母云和特殊云(Mother-clouds and special clouds),及其成长出的衍生云(Genitus)和转化云(Mutatus)。 不同于生物的属种分类,云的分类单元并不是逐级包含的关系。云的类描述了形态特征和结构差异,一类云可能在好几个属中常见。变型和副型分类侧重各有不同,这些分类方式平行互补。 这次《云图》的更新没有改变十大属。首先增加了一个新类——卷滚云(volutus,拉丁语意为“滚动”),这种横亘的管状云通常是下沉冷空气向上推动湿热空气的产物,特定风力条件下,就像横跨天空的桥梁。
© Michael 拍摄的卷滚云。来自《 国际云图集》 其次是 5 种副型,除了上面提到的波状糙面云,还有穿洞云(cavum,拉丁语“中空的”)、尾云(cauda,拉丁语“尾巴”)、墙状云(murus,拉丁语“墙”)和开尔文-亥姆霍兹波状云fluctus(拉丁语“波涛”)。此外,也新增了一种附属云 Flumen(拉丁语“河流”),也叫“海狸尾”,于强烈风暴时出现。
© Lee Tsz Cheung 拍摄的穿洞云。来自《 国际云图集》 《云图》还新增了 5 种特殊云:由瀑布雾气升腾形成的云 Cataractagenitus(拉丁语“瀑布”)、野火影响形成的云 Flammagenitus(拉丁语“火焰”)、因人类活动形成的云 Homogenitus(拉丁语“人类”,比如飞机轨迹),以及树木呼吸的水分蒸腾形成的云 Silvagenitus(拉丁语“森林”) 以及逐渐变得自然的人造云 Homomutatus。 这次《云图》的更新是公民科学的一个范例。除了赏云协会来自 110 个国家 43000 名会员,一般人也能利用应用程序 Cloudspotter拍摄记录天气现象,为理论研究提供例证。而新版《云图》的线上开放,则将带来更多宝贵的图片资料。 人们将不必成为专业的气象观察员,也不必研读《国际云图集》的一字一句,只需要拍照并提交就可以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