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渲染《阿凡达》,维塔数码动用了占地10,000平方英尺的服务器群 。其中有4,000台服务器,共35,000个处理器核心。单机渲染一帧的平均时间为2小时,160分钟的影片, 整体渲染时间需要2880000小时,相当于一台服务器要工作328年!” 不过,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成立于2010年的Atomic Fictions发现,那时电影行业已经出现了一种叫“云渲染”技术。 “云渲染”就是把素材上传云端,远程使用Google、亚马逊等公司的云计算系统进行渲染。这就意味着,直播,不管特效师在哪儿,他们都可以使用云渲染完成“三部曲”:1、上传素材;2、等待渲染完成;3、下载到本地。并且,他们还能根据紧急程度自己安排渲染的顺序、随时监控渲染的进度。 另外,云计算技术可以将一个或者多个渲染任务分割成若干部分,由集群中的各个节点同时渲染,从而降低整体的渲染时间,缩短电影的制作过程。 如果Atomic Fiction要渲染一段60秒的特效,1秒24张图片,渲染云可以自动把这1440张图片分给24台机器,每台机器渲染60张图片。这样渲染的时间就变成原来的1/24了,制片人再也不用担心特效师渲染不完!” Kevin和同事们发现这种技术以后,非常兴奋地开发出了自己的云渲染软件Conductor,先致力于解决内需! Conductor基于谷歌云计算平台,按帧数、渲染时长(以分钟计)、处理器型号计费,并且也对云储存空间按量收费。
(Conductor的任务管理器) 它除了能够实现刚才提到的“三部曲”,还有预算监控功能,能够帮助特效公司控制预算。并且,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有上下级之分,上级能够给下级设置“预算额度”,比如,如果你是特效总监,你可以规定特效师小白在这周花在渲染上的钱不能超过1000美元,而他的同事小红花的钱不能超过500美元。这种预算控制对于电影这种烧钱没个声响的行业来说非常实用!
(Conductor的预算监控页面) 几乎是在Conductor诞生的同时,市场中的云渲染公司如春笋一般涌现。于是,Kevin也决定加入这波浪潮,在2014年底成立了Conductor Technologies。经历了将近两年的私下测试与开发,到2016年10月,这款软件正式上线,开始公测。 j2直播,听我讲讲电影产业的技术变革" src="http://www.wzatv.cc/atv/uploads/allimg/170326/000115E15_0.jpeg" /> (Conductor的实时用户使用数据) 让我们再回到本节开头讨论的问题。《星际迷航》、《死侍》等超级IP完全是Conductor Technologies的老板从自己的另外一个公司Atomic Fiction引进来自产自销的。但是,这种情况帮他们在业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电影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Variety曾在它的报道中说:“云渲染引领了未来发展的趋势,而Conductor Technologies是其中的佼佼者。” 考虑到影视作品的制作周期都比较长,而且前期保密工作非常重要。即使Conductor Technologies在2016年底公测之后,获取了一批好的新客户,现在我们也难以知晓。不过,在独家采访中,Kevin表示正在与他们合作的有1家游戏公司、2家虚拟现实制作公司和好几家电视、电影制作公司。对他们来说,在业界找客户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 可见,有一个牛掰的老板有多么重要! 戏台上看门道 如果把如今的云渲染市场比作一个戏台,可以说,几乎所有提供渲染业务的公司都想往这个戏台上挤。 这种改变是自然而然的。由于电影制作的特殊性,特效公司不是总有活干。能接到电影的时候,它们可能需要集中、大量的渲染一批素材;但没活干的时候,是真闲!于是,自己建了渲染工厂的公司必须承担间歇性闲置大量处理器所带来的负担,总是租用处理器也不划算。而云渲染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Kevin把云渲染的计价方式比喻为“家用电表”,只有用时才收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