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UC推出专栏写作服务产品“UC名家”,开奖,通过签约各个领域的重磅作者在UC平台上撰写专栏,丰富UC订阅号的高端头部内容,使得UC内容生态进一步多样化,满足更多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 签约重磅作者参与撰稿,切入深度和长篇内容,让UC这一庞大的自媒体平台可以为用户贡献更多优质内容消费选择,也体现了在信息过载的现状下,UC为破除内容分发的“劣币驱逐良币”困局,为帮助业界重拾严肃写作的优良传统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回想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前的“过去的好时光”,记者、编辑大多遵循新闻伦理,采访都会亲临现场,写出来的稿件也庄重大气,含金量丰富。而媒体刊载的分析、评论、专栏、副刊等内容也都需要力邀各色专业人士及亲历者,奉献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的结晶。这也让专栏作者在当时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 当人们的阅读场景转移到手机屏幕之后,版面“缩水”不说,专门读报的工夫也转化为零散的“碎片时间”,短内容大行其道,长文章“没有市场”。比起看文字,现在的人似乎更喜欢听段子;写作门槛降低,文章质量良莠不齐,读者也照单全收。而短视频、H5等多媒体形式的兴起,进一步削弱了严肃文章的吸引力。 传统媒体萎缩,为节省成本不得不上微博朋友圈发掘新闻线索,致使深度报道式微。而媒体活力的下降转变为公信力的缩水,则成为更严重的问题。去年以来,面对全球新变局,国内外主流媒体都受到新一代读者指责。这批年轻读者宁愿相信社交媒体的所谓“替代真相”,事实似乎在“后真相时代”变得不再重要。 媒体的存在对社会有重要的记录、监督和推动作用,人们迫切需要在新的变革中,继续传承媒体和专栏作者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好在,国内外也有一些令人欣喜的尝试能让我们看到,深度内容依然能够在众声喧哗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们可能只是需要一种新形式,新平台,或者是新渠道,来到达那些需要和等待它的人手中。 美国深度报道筛选服务Blendie打通了不同媒体之间的隔阂,可以实现对所有主流报刊、网站的长篇特稿统一搜索,并实现单篇文章购买,按需付费。读者只要观看感兴趣的一篇文章,就无需购买当期的一整本杂志或者订阅服务。 Blendle创始人发现与所谓“常识”不同,使用他们服务的很多是年轻人。“这通常意味着他们正经历人生第一次花钱阅读新闻,就像他们花钱买 Spotify 和 Netflix 一样。他们正在为新闻付费,这让我非常激动。” 在国内,不管是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开设的长篇纪实专栏如“大家”“人间”“每日人物”,还是纯粹从民间兴起的“ONE”“魔宙”“艾问”等新媒体及个人品牌,仍坚持深度报道及虚构、非虚构写作的传统,特别是不少之前受版面限制难以采用的超长篇报道,在移动阅读时代重见天日。结果,即使是数万字乃至十万字的内容,读者仍然会饶有兴致地读到最后。一部分优秀作品更可进化为超级IP,被购买影视剧改编版权。记者的文字作为“历史的底稿”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展现了广阔的商业空间。 科技和互联网的到来革新了媒体,这把双刃剑对从业者和普通大众都带来了难以预想的改变。感受到威胁者哀嚎着“传统媒体已死”,迎接挑战者却从中看到了“消费升级”下更细分和广阔的市场,重获新生的深度好文无疑就是这场革命中的决胜洞察者。 总之,内容爆发或许是带来了泥沙俱下,但“云泥之别”的差异性始终是存在的,平台要做的无非是考虑自身服务的“泥”还是“云”,或是从茫茫普通用户筛选出十之一二的中高端群体。而这种筛选和差异化内容供给,对于拥有庞大6亿用户的UC而言再贴切不过了,“名家”作为UC订阅号的头部内容充实定位决定了它的过滤器功能,而大数据的精准分发则可能使UC俘获更多对深度内容有兴趣的读者。 纸媒时代,偏传统的专栏约稿模式,atv,更多的是在依靠口碑传播,不一定能够及时发挥出文章的最大价值。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UC名家”,我们却能够看到在手握流量和用户的强势移动平台主导下,原本式微的深度内容再次展现出了发光的潜力。UC名家将专栏内容生产和其所擅长的大数据精准分发结合起来,或能使得深度优质文章的潜能可以及时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UC总经理陈超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