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小离开家里,当时战争纷乱,你回不来我们都可以想象到。现在解放了,社会比较安定,交通也开始恢复了,但是父母母亲年纪都比较大了,希望你经常回家来看看 看着为自己操劳一辈子的母亲 黄旭华满口答应 “我一定回来看看您” 但是这次短暂的探亲结束之后 从1957年到1986年 30年时间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父亲直至去世都没有见到他 家中慈母从63岁盼着儿子 却直到93岁才终于又见到他
图:黄旭华的父母 而让黄旭华心甘情愿的 隐姓埋名30年的原因 是因为毛主席在1959年 新中国国庆十周年时 和赫鲁晓夫的一段谈话 在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这样写到 我对毛说:“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核潜艇。中国要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 图:赫鲁晓夫和毛泽东 于是在遭受美苏两个大国 不断的威胁和刺激之下 毛主席放下了狠话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于是作为最早参与核潜艇建设的 29位科学家中的一员 黄旭华和同事们来到了 祖国最南端的某个荒岛上 白手起家的开始了 与世隔绝的研究生活 为了保密的需要 黄旭华只能对年迈的母亲撒谎 自己在北京工作 而当关心他父母问起来 他在北京是什么工作的时候 黄旭华却没有回答 慢慢的他同家中的关系就淡了 图:年轻时的黄旭华 而对于黄旭华的父母来说 自己的这个三儿子 和他们之间的联系 也只剩下一个简短的邮箱号码 在岛上的研究生活 更是恶劣而艰苦不堪的 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关于 核潜艇的知识和人才 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他们自己摸索 黄旭华只能大海捞针一般的 从各国的书籍报刊中 寻找关于绝密的核潜艇资料的踪迹
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旭华、黄纬禄 最终黄旭华团队靠着 美国生产的核潜艇的玩具 计算推理核潜艇的形状、布局 而在当时也没有计算机 黄旭华和同事只能用 算盘和计算尺演 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资料图:中国海军091攻击型核潜艇吊装鱼雷图片 而最艰苦的时候 就是在文革期间 在1966年黄旭华正在北京 主持一个重要的核潜艇工程的协调会 突然,几个本单位的“造反派”冲进会场 粗暴无礼的把他 当作“特务”揪了出来 带回基地去一边养猪 一边随时被提审 图:文革旧照 就在这种情况下 黄旭华自怨自艾了吗? 他心生怨气报复国家了吗? 他背叛祖国远走他乡了吗? 没有!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 黄旭华依旧是白天被批斗 晚上熬夜把工作进度赶回来 他的心里坦坦荡荡的 根本不怕造反派的批斗 却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终于在1964年 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长征一号 1964年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图:长征一号核潜艇 但是黄旭华的工作 却还远远没有结束 在1988年初核潜艇要进行 最后的深潜试验 而在这之前美国和苏联的潜艇 都发生过重大的事故 美国“天蝎”号核潜艇在前往加纳利群岛途中沉没在大西洋中部海域,艇员99人全部遇难 苏联一艘编号为K—172的E—II级导弹核潜艇因水银蒸汽使艇员全部中毒而在地中海沉没,90人遇难 但是作为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黄旭华毅然决然的决定 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 他的亲自带队鼓励船员 最终成功完成深潜任务 黄旭华在自己建造的潜艇中 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图:深潜航线顺利归来的黄旭华 中国的核潜艇没有用一万年 就在黄旭华的努力之下 成功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而消失了30多年的他 也终于能够告诉自己的母亲 自己这么多年到底去哪了 在1987年《文汇月刊》刊登了 描写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文章 《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黄旭华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母亲 文章中没有具体的名字 只提到了“黄总设计师” 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眼看出来 这就是自己30年没回过家 被亲人误解为“大逆不道”的儿子 黄老的母亲 一而再再而三的阅读着这一篇 包含着自己儿子全部心血的文章 一边留着满脸的泪水 一边为自己的儿子自豪 图:黄旭华和自己的母亲 于是当黄旭华90多岁的老母亲 再见到自己的儿子的时候 当年的青葱少年已经年过花甲 但是母亲却完全没有责怪他 反而把兄弟姐妹聚集来 当着大家的面说 "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这一句话背后母亲的谅解 黄旭华整整等了30年 1995年,黄旭华102岁的母亲 不慎摔了一跤 接到弟弟打来电话的黄旭华 火速赶回了千里之外的家乡
但是在这之后 看到了黄旭华最后一面的母亲 就安详的走了 对黄旭华说的最后一句话 不是埋怨和悔恨 而是一句“你吃胖了” 有人问他是不是 “忠孝不能两全” 黄旭华却这样说
感动中国2013中 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